泰城民俗文化之蒿里山与阴间冥府
山城一体的泰安城古来被视作“三重空间”:“天堂仙境(岱顶)——人间闹市(泰城)——厚土大德(蒿里山)”。这种空间组合,表现了人文思想与城市建设格局的结合。同时,也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山城一体的泰安城古来被视作“三重空间”:“天堂仙境(岱顶)——人间闹市(泰城)——厚土大德(蒿里山)”。这种空间组合,表现了人文思想与城市建设格局的结合。同时,也与民间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
泰山府君的出现是泰山治鬼说的最初定型。随着佛教地狱观的传入及其流行,国人逐渐认同地狱观念,传统的冥王泰山府君开始移居地狱。从此,佛教地狱中的阎罗王蒸蒸日上,蒿里山作为阴间冥府的地位被确定下来。后来,两晋南北朝占据统治地位的中国本土冥神——泰山府君开始走下坡路,在唐宋之际逐渐被地狱之主阎罗王取代,以至于近世湮没无闻。
蒿里山作为厚土大德的阴间冥府,历史上曾经鼎盛一时,庙坛建筑星罗棋布——森罗殿、赵相公庙、唐景云台(唐禅坛)、宋社首坛、文峰塔、对岱亭、归仙洞,不一而足。在后来岁月里,经过金代一场战争,蒿里山山林祠庙尽毁于兵燹战火。到元初,道士张志纯等重建蒿里山祠庙,复其旧规。至明清两朝,不断对祠庙进行修建,庙貌相沿旧规不变。
蒿里山阴间冥府的沿革
蒿里山首先是古代帝王举行禅地大典之所。蒿里山又名高里山,《汉书》中多处记载汉武帝“亲禅高里”。以此知蒿里山曾称高里山。约到魏晋时期,出现“蒿里”之称。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多次封泰山、禅蒿里,前后逾20年。由于他频繁地封禅泰山,对后世帝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西汉司马迁《史记·封禅书·正义》,中华书局,2008年版)。
蒿里山成为阴间冥府,是由山川崇拜变异而来。清人俞樾《茶香室丛钞》谓:“余谓后世言神言鬼,皆言之泰山。虽虚诞之说,而未始无理,并因天事天,因地事地,此封禅之所自起也……神道属天,王者既封泰山以报天,则泰山有神道矣;鬼道属地,王者既禅泰山下小山,如云云、亭亭、梁父、高里诸山以报地,则云云、亭亭、梁父、高里诸山有鬼道矣。”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邹衍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学说缘起于齐国稷下学宫,当时属于齐国领地的泰山就被视为阴阳交替、万物发育的地方。佛教传入中国前,阴阳五行等相关学说,可以视为阴间冥府的原始理论基础。汉朝初期就有的魂归泰山观念,是蒿里山阴间冥府产生的直接理论依据。东汉时出现了“泰山治鬼说”,使泰山神掌管了天下生杀大权,作为古帝王降禅之坛的蒿里山,一变而为阴间冥府。之后,历代都有不少文人以文学的笔法描绘蒿里山冥府的情形。晋代文学家干宝《搜神记》、张华《博物志》都说过泰山掌管生死,书中还描写了不少托梦做阴间泰山官职而应验的故事。陆机在《泰山吟》中颂道:
泰山一何高,迢迢造天庭。峻极周以远,层云郁冥冥。梁父亦有馆,蒿里亦有亭。幽岑延万鬼,神房集百灵。长吟泰山侧,慷慨激楚声。
之后,魏晋南北朝、隋唐至宋,朝代交替,蒿里山冥府的地位却一直延续下来。从诗中所言有馆、有亭可知,作为冥府,蒿里山从那时起就已经有了庙宇,后来历朝历代,不断有所增建。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东岳提点监修官兼东平路道教提点张志纯大炼师重修蒿里山神祠,立《蒿里碑》,文学家翰林集贤学士徐世隆撰文,泰安州知事徐汝嘉书丹,碑文主要阐述了泰山主生死的神威。随着历史进程的推进,蒿里山冥府的信仰更加广泛,更加深入。明汪子卿《泰山志》云:“亭禅山,一名高里,又名蒿里,联属社首。”在许仲琳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封周朝武将黄飞虎任东岳大帝之职:“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凡一应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方许施行。”
蒿里山建有如此规模宏大的阴间冥府,自然会引起当时人们的关注,凡来泰山进香之人或游泰山者,必到蒿里山祭拜。清代文学家西周生所著《醒世姻缘传》,第六十九回《招商店素姐投师蒿里山希陈哭母》中,这样描写:
这蒿里山离泰安州有六七里远,山不甚高,也是个大庙,两廓塑的是十殿阎君,那十八层地狱的苦楚无所不有,传说普天下人,凡是死的人,没有不到那里……看庙的道士又巧于起发人财,置于签简,签上写了某司某阎王位下的字样。烧香的人预先讨了签号到那里,看得那司是个好所在,没有什么受罪苦恼,那儿孙便就欢喜,若是什么上刀山、下苦海、礁铸、磨研,当真就像亡过的人在那里受苦一般。
《修蒿里山神祠记》记载:“自唐至宋,香火不绝”。金“贞裕之兵”毁于兵燹。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修复。明成化三年(1456年)重修,嘉靖间复创建祠门。民国前期,蒿里山香火甚盛,游人如云,每年春祠前搭台演戏,百货杂陈,胜似闹市。1928年,军阀张宗昌占据蒿里山挖战壕,设炮兵阵地,毁山林、文峰塔。1938年,日本军侵占泰安,于蒿里山上设瞭望所、碉堡群,山林尽毁。至1947年,华野战地记者描述:“蒿里山原为泰安城外的名胜之一,现在山上的苍松翠柏已被蒋军砍伐一空,山顶的庙宇建筑,亦成一片焦土。蒿里山成为主战场,山林全毁于战火。”上世纪五十年代,社首山毁,连神祠基址亦荡然无存。
司职功能及设置
蒿里山作为判定鬼魂归宿的阎王殿,设 有三曹六案七十五司,这种冥府编制始创于元代。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由奉训大夫沂州知州严度等人,于新修蒿里山神祠构曹案诸司之神房,同时立《蒿里七十五司碑》及《蒿里七十五神房志》,备载各案司职名。今人仔细分类归纳发现,冥府里的机构设置比当朝官府机构设置还要齐全。人间官府有的机构里面都有,人间官府没有的机构里面也有。比如冥府所设具有减福、增寿、还魂、劝孝、恶报等功能的部门。
俄国汉学家米·瓦·阿列克谢耶夫《1907年中国纪行》第三章《游历山东》记蒿里山庙云:
我们上了蒿里山,宏伟、漂亮的庙里有许多碑碣,充分说明了那种祭祀的混合性。除了一般供奉的主管阴间事的那些神仙,我们还发现了风、雷、云、雨四尊塑像,它们在庙里显得与众不同,仿佛是被拉来一同受拜的。
法国学者、汉学家爱德华·沙畹在1910年于法国巴黎出版的《泰山·民间信仰》中生动翔实地记述了蒿里山祠貌:
由此向北,经过一重由两个面目狰狞的守护神护卫的门廊,就到了森罗殿。森罗殿:在红色神龛中,端坐一巨大的神像,其相貌魁伟威严,面部及双手都覆以金箔,手执绘有三角形星座的绿圭。左右侍立二人,立于西侧二人为文官,一人执笔和《生死总录》,另一人则执一卷状文书;立于东侧二人为身着戎装的武官,一人执矛,一人执斧。殿壁上绘有地狱图十景……沿着围墙的墙壁上,排列着地狱七十五司及其惩治罪人的场面。一至七十三奇数编导的司排列在法庭之东,二至七十四及七十五排列在法庭之西。这两列鬼司起点是在北墙正中,在这里置有三曹司。居中的裁判官口髯绯衣,居右的官员颚髭青衣,居左的官员无髯绿衣。这两组司房至南墙之入口处而止,但有一个房间被大门分开,东边供奉日值司与年值司,西边供奉月值司和时值司。
沙畹还记叙了森罗殿之外境况:
从森罗殿出来后,可看到三栋建筑物,都坐落在蒿里山祠的庙墙之中……位于蒿里山脚下的十王殿。十王殿:在主殿内,供奉着一尊头著冕旈,身涂金色的巨大神像。入口处悬有“酆都殿”的匾额,此神应是酆都大帝无误。在大帝两旁,分列两尊著冕的神像,一人面白,一人面褐,其他八神,都各执圭板。合计共有十神,无疑是酆都大帝所属的地狱十神。在庭院之东的建筑是三司,显然就是在三曹司中所见的尊神。西边的建筑未有编号,内中奉祀着两列共六尊神像。出庭院后向东而行,便来到神祠围墙内的最高点,由此可俯瞰与泰山相接的泰安平原。
这些难得的史料,留下了蒿里山冥府状貌,不然,后人就难得其详了。
责任编辑: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