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泰山
泰山是一座古老的大山,兴起于远古的造山运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层之一。25亿年以前,第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让原先堆积的岩层发生褶皱隆起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露出了海面。2亿年前,燕山运动奠定了泰山的基础,形成泰山北侧张夏寒武纪标准地层剖面。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造就了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
泰山是一座古老的大山,兴起于远古的造山运动,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地层之一。25亿年以前,第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让原先堆积的岩层发生褶皱隆起成巨大的山系,古泰山露出了海面。2亿年前,燕山运动奠定了泰山的基础,形成泰山北侧张夏寒武纪标准地层剖面。3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运动造就了今日泰山的总体轮廓。
泰山是一座圣明的山,古有“五岳之首”、“五岳独尊”、“天下第一山”的称誉,今有“中华国山”、“天下泰山”、“中华泰山”之美誉。然而,泰山海拔高度在中国名山大川中排名平凡,在五岳中仅列第三位,她没有衡山秀、华山险,也没有恒山奇、嵩山奥,却当之无愧地坐上中国第一大名山的交椅。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87年成为首例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2003年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之首,2006年被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2007年荣膺首个“中国书法名山”。
人们不禁疑问:为什么?就是因为泰山不仅有巍峨、雄奇、沉浑、峻秀的自然景观,更有令世人慨叹的名胜古迹、摩崖碑碣,具有他山不可比拟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是一座神山、圣山、文化山、“政治”山。正如杨辛在《泰山颂》中赞扬的那样,泰山“高而可登,雄而可亲。松石为骨,清泉为心。呼吸宇宙,吐纳风云。海天之怀,华夏之魂。”
纵情山水之间,徜徉天地之际。仰之弥高,探之弥深,感生之有涯,学泰山无涯也。笔者崇拜泰山,研究泰山,深有感悟:泰山浓缩了中华民族农耕文明时代大自然与人类和谐的历史遗存,是世界旅游史上宝贵的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对于泰山的评价,不乏名篇巨著。这里从两方面阐释一下自己心中的泰山。
一、泰山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有其独特的自然景观
古代神话传说,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以及泰前断裂、中天门断裂和南天门断裂,使泰山呈现出南陡北缓、三级阶梯的态势。几度沉浮,几度沧桑,三次造山运动成就了今日雄伟的泰山,增添了无限风光。
(一)雄伟——呈现拔地通天之气势
泰山屹立中华大地,以拔地通天之势虎踞中国东方。东望黄海,西襟黄河,前瞻孔子故里,背依泉城济南,巍峨陡峻,气势磅礴,雄峙天东。汉武帝登泰山时高声赞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感矣。”是啊,泰山的高大雄伟,只有身临其境才会感知。笔者曾无数次劲攀极顶,多次盘点泰山盘道的台阶,得出迄今为止最新最实际的台阶数——从红门起步至玉皇顶共有台阶7817阶。挥汗如雨之余深深体会到,泰山之雄伟,尽在十八盘,泰山之壮美,尽在攀登中。难怪孔子站在泰山之巅发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千古之叹,而杜甫的《望岳》诗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情。
泰山自然美的突出特征就是气势雄伟高大。一方面,泰山主峰海拔1545米,泰城海拔仅153米,相对高度1392米,却有9公里长的艰难路程。另一方面,泰山是山东丘陵中最高最大的山,远高于与其相邻的诸山,如鲁山海拔1108米、沂山海拔1032米、蒙山海拔1150米、徂徕山海拔1023米。广阔的华北平原与泰山相对高差达1300米以上,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大有异峰突起,东天一柱之气势。尤其是南坡景观更为雄伟,是最典型的高远景观。因南坡有近东西向断层,泰山上升,汶河下沉,山势陡峻,上山如登天梯,气势极好。“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岩中间虚宇,寂寞幽以玄。非工复非匠,云构岁自然。器象尔何物,遂令我屡迁。逝将宅斯宇,可以尽天年。”东晋女诗人谢道韫一首《泰山吟》,道出泰山的雄伟,及对泰山的热爱。
泰山主峰突起,群峰偃伏环卫,这种与其他山川不同的主仆对比关系,愈加衬托其拔地通天之气势。泰山因断层抬升所构成台阶式的山势,产生由低到高的节奏感和居高临下的高旷气势。“身临玉皇顶,脚下万重山”,“首出万山”等,便是人们登岱顶产生的雄伟壮美的感受和心灵激荡。
然而,最能体现泰山雄伟的莫过于攀登十八盘。这是登山盘路中最险要的一段,也是泰山的主要标志之一。十八盘岩层陡立,倾角70至80度,在不足千米的距离内升高400米,有石阶1818级。此处两山崖壁如削去了一块,陡峭的盘路镶嵌其中,远远望去,恰似天门云梯。自开山至龙门为“慢十八”,再至升仙坊为“不紧不慢又十八”,又至南天门为“紧十八”。尤其是攀登“紧十八”,就像登天一样,每攀登一阶就是一次胜利。由此仰视十八盘尽头的南天门,犹如天上宫阙。明朝祁承濮有诗描绘其景:“拔地五千丈,冲霄十八盘。径丛穷处见,天向隙中观。重累行如画,孤悬峻若竿。生平饶胜具,此日骨犹寒。”我认为,这毫不夸张。岱顶是天堂的象征,游人通过攀登天梯,一步一步渐入佳境,加之由于泰山陡峭高大产生的“出云导雨”效果,往往山下晴空万里,山上却云雾缭绕,虚无缥缈,仿佛真的从人间到达“仙界”,让人们真真切切体会到“登泰山如登天”的神奇意境。
(二)厚重——呈现博大稳重之气魄
泰山山脉东西绵延二百多公里,盘亘数千平方公里。远远看去就像一把大而宽敞的太师椅,一位安详的老人端坐在其上,让人浮想联翩,产生一种慈祥安稳的感觉。泰山形体巨大,根基宽广,给人厚重安稳之感,或许缘于《易经》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心结。“稳如泰山”、“重于泰山”,也是上述自然特征在人们心理上的映像表现。
正是这些特殊的内蕴,让泰山处处透露着厚重,洋溢着壮美。自然山体之宏大,景观形象之雄伟,赋存精神之崇高,山水文化之灿烂,名山历史之悠久,泰山无论在帝王面前,或是百姓心目中,都是至高无上的。《诗经》中的“泰山岩岩”,明代皇帝朱元璋笔下的:“根盘齐鲁兮,不知其几千百里。”都是赞扬泰山的“厚重”。
泰山的雄伟厚重往往和国家社稷相连,而成为国家稳定、社稷牢固的象征,自古就有“泰山安则天下安,泰山稳则四海皆稳”的誉美之言。清康熙年间的“泰山山脉说”足以说明这一点。想当年,康熙皇帝为了使其“本朝祖宗发祥之地——长白山”与泰山傍上渊源,亲笔作《泰山山脉自长白山来》,提出“泰山山脉来自长白”的宏论。其意绝非在地理方面,乃是着眼于政治与文化。汉文化最重追根溯源,康熙在文中“考明”泰山并非自中干而来,而是发脉于长白一峰,则从地缘上来说,满汉两族实为一体,即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长白、泰山皆当居于第一神山,不须分彼此,并身体力行,三次亲自到泰山祭祀、七次派官员祭祀。康熙“泰山龙脉”的这一命题,不仅为满洲入主中原寻找到了地理上的依据,同时也为他在政治上破除两族畛域、实行“满汉一视”觅到一条理论武器,这足以说明泰山的厚重。
(三)坚石——呈现牢不可破之气概
泰山石是岩浆从沉寂的海底喷涌而出遇海水冷凝形成的深成酸性火成岩,部分为岩浆和沉积岩经变质而形成的片麻岩类或混合岩化的岩石。随着历次造山运动,它们多次被地下岩浆锻冶重溶,粘连成一个巨大整体,构成基座宽大山体挺拔的泰山。1929年袁家普以泰山石抒怀:“愿同胞努力前进,上达极峰,独立南天门,高瞻远瞩,捧日擎天。可以张志气,拓胸襟,油然生爱群救世之心。感斯山之永固兮,国家柱石日严日峻,巍然吾民族之威棱。”是啊,雄浑苍黑的山石,壁立千仞的绝岩,给人以雄伟深沉、浑然一体的感受,呈现一种牢不可破的气概。
泰山石遍布主峰周围山区的溪流山谷,是泰山山体主要组成部分。正是泰山石经过多次重溶、煅炼的原因,其形态表现为自然块体,古朴墩厚,呈次棱角形、浑园形,多见不规则卵形,以显示图纹为主;基调沉稳、凝重、浑厚,多以渗透、半渗透的纹理画面出现。在灰白、灰黑、浅江、黛青、黄、褐、黑颜色的石面上,交织着千姿百态的白色纹理,或凸或凹,构成高山流瀑、古木枯枝、飞禽走兽、风流人物的图案,且光润亮泽,构图均衡、清晰逼真,各得其妙。色调多以黑白为主,有水墨画的清高淡雅,有的还巧妙地嵌入红或黄色的纹饰。正是由于泰山石坚硬致密、强度高、抗风化、耐腐蚀、耐磨损、吸水性低,还有永久的美丽色泽,因此,泰山石不仅成为石坊、碑刻、基石等建筑的好材料,也博得历代人们崇拜、喜爱、收藏。千百年来,上至天子权贵,下到乡民游子,他们立泰山石行封禅大典,压泰山石乞子求福,供泰山石膜拜神灵,取泰山石为基作台,以泰山石镇斋镇馆等。
人们喜欢泰山石,用泰山石寄托希冀与愿望。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奥运主场馆鸟巢等许多重要建筑都选用泰山石作奠基石,这又进一步赋予泰山石“稳如泰山”、“重于泰山”、“安如泰山”、“牢不可破”的精神内涵。如今,不仅在中国大地随处可见泰山石的影子,还成了海外游子对祖国眷恋的信物。
责任编辑:程妍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