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挑山工生活细节 冯骥才赋诗《颂泰山》赠予泰安
21日下午,冯骥才与两位泰山挑山工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座谈。“通过对老一辈挑山工的详细了解,我知道了对于挑山工来说最难熬的是雨雪天气,路滑,他们的脚上得穿上草鞋。在冯骥才看来,挑山工有着让人尊重的低调,与泰山不张扬的特性浑然天成。
语文课本里冯骥才创作的挑山工作品。
21日下午,冯骥才与两位泰山挑山工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座谈。座谈期间冯骥才谢绝了媒体采访,进行了只属于他和挑山工的谈话。
“通过对老一辈挑山工的详细了解,我知道了对于挑山工来说最难熬的是雨雪天气,路滑,他们的脚上得穿上草鞋。”冯骥才说,“我要了解更多关于泰山挑山工的细节。”在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帮助下,冯骥才见到了已经退休的挑山工,70岁的宋庆明和60岁的金玉友。宋庆明和金玉友都是在25岁左右起当上了泰山挑山工,一干就是几十年,宋庆明身材比较矮小,由于常年挑担子,他的左右肩明显地不一样高,当年冯骥才遇见的那位挑山工也不高,眉毛很浓,大约四十来岁,从年龄上来算,应该与宋庆明是一批挑山工。
宋庆明告诉记者,当初选择这份工作是为了养家糊口。“家里有4个孩子,全靠我一个人赚钱养活,刚开始干的时候,从红门走到山顶,100斤3元钱,我一天走一趟。”宋金明告诉记者,“我年轻的时候一趟能挑120斤重的货,65岁的时候我还能挑80斤上山。”在40年的时间里,宋金明用自己并不宽广的脊背,养活家里6口人,供孩子们上学,供整个家庭的经济支出。如今这两位挑山工已经退休,但他们没有离开用脚步丈量了一辈子的泰山,他们看护泰山山林,看护他们这一辈子的生命依托。
在冯骥才看来,挑山工有着让人尊重的低调,与泰山不张扬的特性浑然天成。冯骥才特意创作《颂泰山》,用“岱宗立天地,由来万古尊。称雄不称霸,乃我中华魂”20字,来表达他对泰山的崇敬与热爱。
相关链接>>>
冯骥才的“泰山情”
冯骥才,祖籍浙江慈溪,生于天津。1961年高中毕业后,当过专业篮球运动员,从事过绘画工作,1974年任天津市工艺美术工人大学教师。1977年后在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做专业作家。现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就是因为《挑山工》这一篇散文,使著名作家冯骥才成为泰安市的荣誉市民。他在文中没有着墨于泰山的雄姿和胜景,而是把目光投向挑货上山的山民,描绘了他们艰辛的劳作和惊人的毅力,赞颂了挑山工坚韧不拔的攀登精神。青年时代,冯骥才学习绘画时曾到泰山写生,给他留下的最深印象就是挑山工。回家后,他就创作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被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坚韧地向上攀登。
此次之前,冯骥才四次登泰山。“挑山工”是他第一次登泰山后的感受。第二次是在“文革”期间,给他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上山进香拜佛的老婆婆。那时,山间寺庙都闭门上锁,各处佛像都集中锁在山顶碧霞祠。然而这些虔诚的信徒,为了还愿,千辛万苦爬上山顶,隔门拜佛,至诚之深,令人感动。冯骥才从中得到启示:“世上最难约束的,乃是人心。”
冯骥才第三次登泰山,是在一九九二年父亲去世之后。那时,母亲终日沉浸在悲伤之中。为了让母亲振作起来,冯骥才决定趁到山东办画展之际,陪母亲去登泰山。乘汽车、坐缆车,然后搀着母亲登上了泰山极顶。从泰山回来以后,母亲的精神为之一振,心情豁然开朗。冯骥才感慨万分:泰山啊,这就是你神奇魅力之所在!
第四次登泰山,就是他被授予泰安市荣誉市民之际。这次到了中天门,没再往上登就下山了。有道是:“上山容易下 山难。”冯骥才说,这回真正体会到了“下山难”的滋味,从中又得到新的人生感悟。本报综合
责任编辑:聂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