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声:泰安走出去的工商巨子

2015-03-26 07:31:00 来源: 齐鲁财富网 作者:

马伯声:打山东水胡同里走出来的工商巨子 

马伯声全家福,前排右二为马伯声

  寒门少年勉励求学

  1890年,马伯声于泰安城内圣泉街(今北新街)出生。马伯声故居大体就在现在泰安电业大楼所在的位置。

  马伯声的父亲马仁德在清朝光绪年间随母逃荒来到泰安,曾在泰城西门外(即大关街东头)开了一家包子铺。小小的包子铺本就难以维持生计,慷慨好义的马仁德又常常对求助于他的穷人尽力相助,一家人日子过得十分艰苦。

  十岁左右,马仁德送儿子进了泰城西的“天书观”上小学。“天书观”是宋真宗时为供奉天书得名的道观,后来慢慢废弃,光绪帝晚晴维新后,将其改设为学堂。当时在“天书观”创办的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可以说是当时众多高等小学之冠,可见马父非常重视对马伯声的教育。无奈家庭贫困,无力支持他的学业,后得回族拔贡杨茂洲资助转入“杨氏义塾”免费读书,学业才得以继续。

  即使是免费学堂,马伯声依然频频辍学,以补贴家用,直到18岁才完成了小学课程。马伯声的父母因无力供其继续学习而发愁,马伯声劝父母说:“别犯愁,我找个活干,挣点钱,等将来我混好了,有了钱就办教育,到那时您二位老人就可以享福了。”于是,父亲托人在当地清真寺小学为他谋了个差事,在该校任教。

  1911年,21岁的马伯声结识了泰城耶稣教会华籍牧师文莱泰,文莱泰将他介绍给泰安萃英中学(现泰安一中前身)校长美籍教师韩培瑞。

  1912年马伯声辞去教师职务,在那里开始了他的中学生涯。在这段学习生涯中,他十分刻苦,上进心强,每次期终考试成绩均为优秀,其间还一边辅导美籍教师中文,一边又向美籍教师学习英语,同时,还担任外籍人士游泰山的翻译和导游,练习英语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资助。三年时间,他读完了该校四年的课程。后来,马伯声回忆这段情景时总结“勤则发达,懒则贫乏”,得出八个字的座右铭。他常讲“恒心”“毅力”,以之自励。

  “留洋”、“海归”到“金领”之路

  马伯声中学毕业那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英国在华招工赴欧参战,马伯声应募考上了翻译一职,于1915年9月由青岛搭轮船,经过加拿大、伦敦,1917年到达法国博朗城,在法期间参加了搬运军粮和伐木等劳务,历时三年,倍尝艰辛。

  在法国,马伯声结识了德国人斯密特,此人曾侨居青岛七年,后回欧参战在法国被俘。二人聊天时,马伯声询问他德国富强的原因,斯密特答道:“我在中国很久,深知中国教育的传统观念是‘学而优则仕’。政府之设教,学生之求学,均不外升官发财之一途。所以培养成的人才都是社会上的分利分子,均不为生产着想。而德国则不然,凡到初中毕业之学生,当局即令其以‘将来的我’为题,以各种生产部门为范围,述其志愿。然后按其志愿分各种职业学校学习,以便毕业后各有所长,均能致力生产,如此做法,国家怎能不富强呢?”

  马伯声听后深以为然,立志办教育,兴实业,为振兴祖国出力。

  1919年12月,马伯声回国。次年3月赴济南,由于他在西方国家生活工作过的经历,深受欧美公司的青睐。他先是自荐到英美烟草公司,被委以管理山东省业务之重任。

  1921年英国在华经营的永年保险公司物色华人营业员,马伯声敏锐地捕捉到保险业作为新兴产业在中国的发展前途,于是辞去烟草公司的工作,投身保险界。马伯声选择济南繁华区经二纬四路“裕元和”洋广杂货店作为活动阵地,挂出了代理保险业务的招牌,先由该店投保三万元,从中扣除20%作为经手费。马伯声认真努力勤勤恳恳,善于交际又恪守赔偿信用,业务日益发展。当时公司经理施孟士十分赏识他,不久就委任他为该公司的高级主管。两年后,施孟士回英国探亲,回国后不幸病逝,马伯声继任公司经理。

  上世纪20年代后期,永年保险公司的业务已扩展到南至长江、西到太原、北达沈阳的广大地区。马伯声认为保险事业是服务性行业,应该由华人经营以挽回利权,于是积极扶植济南金城银行创办“太平保险公司”。此时的马伯声已成为济南工商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

  功成不忘“贫民教育”初心

  事业成功的马伯声生活却极为简朴,与其爱人租住一间小屋,吃锅饼喝白水,仅在外出联系业务时,穿上一套西装。

  他这番做派并非一日两日。早在就职于英美烟草公司时,他对月薪30元的处理是:济南、泰安两处安家各用14元,余2元储备将来办贫民教育。他没有忘记少年时,父亲对自己的教导:“咱家三代贫困失学,受苦受难,你应该努力求学上进,如有成就,应办贫民教育。”为了早日达成这个目标,即使薪酬越来越多,马伯声也始终过着极其勤俭的生活。

  1927年,马伯声终于实现办贫民教育的目标,在泰城西关回民聚居区创办了“仁德学校”、“平民识字班”和“扫盲夜校”等学校。仁德学校为了照顾学生生活困难,不但免收学杂费,还发给学生书籍、学习用品,供给学生早餐,统一发放制服。虽然条件艰苦,但马伯声为保证教学质量,专门从位于曲阜的山东省立二师聘请优秀毕业生来校任教,学生考试成绩列全县上游。

  畸零晚景难测国运变迁

  1929年,39岁事业有成的马伯声创办了泰城第一家机器工厂仁德面粉厂,该厂所有盈利都作为仁德学校的办学经费使用。

  次年,马伯声与穆伯仁、崔景三、辛铸九等合伙在济南组建仁丰纱厂(即济南国棉三厂前身)。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逐渐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试图消灭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民族工业。日本窃取德国在山东的侵略特权后,日商相继在青岛开办了一些纱厂,获利甚丰。而省内的纺织厂在日本的打压下步履维艰,有的甚至破产被日本收购。

  1934年6月,仁丰纱厂建成投产,最初经营十分困难,由于资金不足,生产经营中的运作处处捉襟见肘,开工不到一年,股东之间便发生分歧,董事长穆伯仁辞职,部分股东相继离去。马伯声为谋求企业发展,实行常年招股的办法维持生产。由于他经营得法,后来工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设施不断完善,形成自纺、自织、自染的独立染织体系。“仁丰”逐步壮大,其所产的“蜘蛛美人牌”榜原白布,物美价廉,竟能与日本在青岛出产的大五福布竞争于国际市场。

  “七七事变”后,马伯声与当时仁丰纱厂的总经理殷同意见不合,最终在11月16日,仁丰纱厂遣散工人停产。同年,为了躲避日寇的奴化教育,马伯声于1937年12月关闭了仁德学校和仁德面粉厂,将资金投入到泰山南麓的仁德农场,种植果树兼营畜牧、养殖。与此同时,他还在泰山马蹄峪一带投资创建“泰山林业公司”,开展育苗、造林工作。后因森林生产周期长,多数人退股,只有马伯声一人坚持经营。

  关闭仁德学校和仁德面粉厂之后,马伯声避居天津,对日寇的军事管制进行消极抵抗。在此期间,他曾撰写《泰安建设计划》,为泰安的实业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并期盼有朝一日能投身于泰安建设,为家乡的发展作一番贡献。

  抗日战争结束后,马伯声返回济南。1948年9月,济南战役开始后,马伯声因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离开济南赴天津、上海、台北和香港躲避。1966年春病故,葬于天津。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聂艳艳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
联系
我们
  • 泰安官方微信

  • 泰安官方微博

  • 泰安24小时

频道联系人:陶老师

商业、内容合作:0538-8582000

投稿邮箱 :taiandzwww@163.com 合作邮箱:5935175@qq.com

微博:泰安大众网 微信号:taiandzwww

地址:泰安市岱岳区财兴街141号大众网 邮编: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