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中国古代散文,周振甫先生说:“真正的山水记应该是起于东汉而盛于南北朝。”而最早的山水记,就是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这篇文章记录了东汉光武帝上泰山封禅的过程,除了对这次封禅仪式的叙述外,还按照行踪,采取寓目写景法,着重描绘了泰山的峻峭,登山的艰险,景色的壮丽,刻画细腻,意境深远。所以《石遗堂论文》称赞为“古今杂记中奇伟作”。自《封禅仪记》后,历观泰山散文,以金、元、明、清为盛。金代有元好问《东游记略》和党怀英的多篇碑文,元代以散曲家杜仁杰的数通碑文为代表。明代是泰山散文的黄金时期,代表作有王世贞《游泰山记》、钟惺《岱记》、张岱《岱志》,见诸石刻的有于慎行、万恭、刘宗岱等人的作品。明代以降,泰山散文中多了一些小品文,议论风声,别具一格。清代的泰山散文以桐城派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称首,一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脍炙人口,世代流传。到了现代,有徐志摩《泰山日出》、杨朔《泰山极顶》、李健吾《雨中登泰山》、冯骥才《挑山工》、汪曾祺《泰山片石》等佳作,只是难以见诸石刻而已。
1.碑中散文
石刻铭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泰山现存宋以前的石刻,一般包括序文和铭文两部分。金元以后的石刻铭文就不再那么严格,有的只有序文而无铭文。从撰写碑文的初衷看,无不希望碑文写得文采斐然,因此几乎所有的碑文都具有散文的成分。比如晋《孙夫人碑》,就极为形象、生动地记述了孙夫人的一段“故事”。她小时丧母,与父亲相依为命。其父“未立继室”,魏文帝欲以其同僚的寡妻伏氏“妻之”而“伏氏年少,有国色,父非所好”,而君命难违,不知如何是好。于是她就帮助父亲想主意,一在魏文帝前委婉地“以尝同僚辞之”。只是这种碑文的“作法”不能贯穿全篇,随之而来的多是溢美之辞。所以,尽管其情感真挚,我们也很难把它称为一篇完整意义上的散文。充其量人们可把它称为“过渡带”上的散文。此外,像唐玄宗《纪泰山铭》、金《大金重修东岳庙碑》亦属此类“散文”。宋朝的丰碑巨制,碑文动辄数千言,长篇大论,铺陈扬厉,繁富靡丽,可称作是继汉大赋之后的一种“宋赋”体。
2.山水景物记和游记散文
泰山石刻中的散文以山水景物记、游记为多。山水景物记大多是围绕庙宇、盘路、亭阁等的兴废建设而作的碑文。它不一定记叙游踪,所以就不便称为游记。金、元两代石刻,留下了数篇体裁、风格各异的山水景物记和游记散文。
党怀英(1134—1211)是金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金大学士赵秉文在《文献党公碑》中称他:“文似欧阳公,诗似陶谢,奄有魏晋,篆籀人神,李阳冰之后一人而已。”党怀英对家乡风物感情至深,当时泰山一带碑刻多出其手。《重修天封寺记碑》立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党怀英撰文,篆额,正文楷书,有柳公权笔意。碑文行文由史及今,由寺及人,由人及我,由我及梦,由梦及理,层层递进,文笔流畅,且有情有意。《谷山寺记碑》立于金泰和元年(1201),隶书。碑文记述谷山寺的创建历史和历代住持的功德,却巧妙地穿插谷山寺的传说故事,笔墨简捷明快,读来情趣盎然。
金末元初散曲家、济南长清人杜仁杰留下了3篇有文学价值的碑文。一是立于元中统五年(1264)由严忠范书丹的《天门铭》。一般碑文以序为主,而此篇却以铭文为主。而且铭文也是一种特别的“三字经”:“五岳峙,真形露。惟岱宗,俨箕锯。仰弥高,屹天柱。浩千劫,空来去。谁为凿,起天虑。匪斤斧,乃祝诅。一窍开,达底处。十八盘,盘千步。荠初吐,抱围树。”语言琅琅上口,描述逼真传神,是描写泰山十八盘、南天门的经典之作。二是《东平张宣慰登泰山记略碑》,立于元至元二年(1265),农学家王祯楷书。该碑碑文记叙元代地方官员登泰山的经过,生动描绘雨中望岳、岱顶日出等景观,可称是一篇严格意义上的游记。行文取舍合理,剪裁得当,写景浓墨重彩,人诗人画。雨中望岳:“明日登西华门,云则载阴载阳,雨则间作间止,咫尺三观,在水墨泼染问,刹那千百其变。”东方日出:“待蒸黍时,东方咙咙,乍离乍合。移晷,日露其半,恍然如人无量金色界中。凡在行者,无不叹诧。”许多登过泰山的人也许有这种体验,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杜仁杰却可以刻画人微,足见其艺术感觉的敏锐和文字驾驭功底的深厚。此外,杜仁杰还有一篇《重修谷山寺记》,文以排比胜。
有明一代,泰山石刻中有于慎行《游三阳观记》、万恭《高山流水亭石壁记》。于慎行曾撰《登泰山记》长篇游记,描摹精细,情真意畅,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山水画卷。《游三阳观记》在结构上可以说是“曲径通幽,渐入佳境”。如果说文章的前面还是近乎白描的景点介绍的话,那么到“月出东峰,风林飒飒,凭栏上下,颢气四合,如泛银海,肌骨悚栗,不可以留”,就让人感受到来自心灵深处的“寒气”了。触景生情,“吾曹逐逐利名,汩没白首,进而羁于风尘,退而牵于家累”,能不让人生出满腹的悲怆吗?《高山流水亭记》为万恭建造石亭所写的记文。开首对经石峪做了简要概述,随后以细腻的笔墨描摹经石峪的优美环境。山则“北耸石岩,石若斩截而成”;水则“涧泉漫石而下,以悬于空岩,若垂万珠焉”,铺陈“高山流水”的因由。最后,作者采用反问和排比并用的手法,抒展志在“高山流水”的风雅情怀。
责任编辑:聂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