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公款支撑 白酒行业下一个泡沫是产能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是知名的美食一条街,各类高档饭店鳞次栉比。位于这些大饭店夹缝中的有一家小小的酒业零售店铺,如今生意冷清。
“酒劲十足”的中国白酒业终于要“醒醒酒”了。
北京海淀区阜成路是知名的美食一条街,各类高档饭店鳞次栉比。位于这些大饭店夹缝中的有一家小小的酒业零售店铺,如今生意冷清。
张老板多少有点沮丧,“车少了,人少了,酒也不好卖了”。之前他的店铺里,单单茅台酒就分出了十几种“特供”产品,白瓷瓶上用红字写明“特供”单位,从军队到政府机关,各有归口,价格随供应“级别”浮动。
如今“特供”酒藏在角落里。53度飞天茅台价格几近“腰斩”,从两千多元跌到了一千多。“老客户没影了,一般顾客来了只是看看”,他说,高价酒卖不动,低价酒利润薄,“生意不好做啊”。
张老板的不满可以从股市上反映出来。白酒股在A股市场哀鸿遍野。贵州茅台从去年每股266元高点下跌到近期最低的162元,市值蒸发1000亿元。五粮液、洋河、酒鬼酒等白酒股,也集体深度下跌。
经历了“黄金十年”的白酒业被迫开始“结构调整”。从去年“三公消费限令”开始,高端白酒遇到第一股寒流;之后,勾兑门、塑化剂影响恶劣,第二股寒流扫过;今年以来,中央“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军队禁酒令”、反对高端消费等政策出台,第三波寒流来袭,一直高烧不退的白酒业才开始真正清醒。
业内人士戏称,白酒业大概是中国经济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第一个被戳破的泡沫。
价格泡沫破了,产能还在
经过几轮的寒流袭击之后,“步入盘整期”如今成为白酒业的普遍共识。有业内人士称,塑化剂、限制三公消费、“禁酒令”等,只不过是酒业调整的催化剂,连续十年的高速发展和产能盲目扩张,造成整个白酒业的“虚胖”,白酒业“早就气喘吁吁了”,今天的调整是必然的。
白酒行业的确“创造了奇迹”。在金融危机后,在众多行业普遍低迷的情形下,中国白酒行业在“夕阳产业”、“销量已触天花板”的一片质疑声中,以一个又一个亮丽的业绩将这些质疑吹散。
中国白酒成为一种极其特殊的消费,尤其是高档白酒,其消费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沟通上,工作、商务应酬消费占比达到60%以上,纯粹个人支出性消费不占主流。
2003年,茅台酒的价格不过二三百元,而去年53度飞天茅台白酒的价格一度蹿升至2300元/瓶。在价格泡沫积聚过程中,酒厂通过“限量提价”来大幅增加利润,经销商则“囤积居奇”,不断抬高市场零售价。
政府、企业“公款吃喝”,压根儿对这种大涨价不敏感,这助长了白酒业的“非理性繁荣”。在茅台、五粮液等龙头白酒涨价刺激下,市场形成了“羊群效应”,许多品牌都推出自己的高端酒,价格更是一天高过一天。
行业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中国白酒实际产量、销量平均增速不足7%,而相关品牌白酒的营业收入、利润动辄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涨价”成为白酒“盛世”的主要内推力。
“泡泡大了,什么鸟都有”,各类投资资本纷至沓来。知名的联想控股公司正在把白酒业当做投资的战略目标,两年来连续收购数家白酒企业,有人说他们要成为在全国布局的“酒业庄家”。另外,维维股份、光明集团等饮食企业也“酒瘾发作”,接连并购白酒企业。
白酒价格泡沫直接反应在股市上。观察十年来基金对白酒业的持仓量,可以清楚地看到白酒“大牛市”的轨迹。
责任编辑:赵国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