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首页焦点图>泰安

泰安:“新石器烧烤”现大汶口遗址

2013年07月04日 10:08作者:来源:齐鲁晚报

7月2日,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在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现场,向记者展示了近段时间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据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工作队执行领队朱超介绍,他们于去年10-12月、今年3-6月分两阶段对遗址区进行发掘,今年有较大发现。

原标题:泰安:“新石器烧烤”现大汶口遗址

  7月2日,山东省文物考古所工作人员在泰安大汶口遗址考古现场,向记者展示了近段时间配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行发掘的阶段性成果。显示在5000年前,现发掘区至少有7座先民的房址,在此依河而居,过着看上去非常和美的生活。

  墙壁倾倒,曾遭大火焚毁

  本次考古发掘的现场位于泰安市南端卫驾庄和宁阳县堡头村之间的大汶河遗址内,记者2日上午在此看到,为避免雨季破坏,现场已经进行回填保护。

  据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工作队执行领队朱超介绍,他们于去年10-12月、今年3-6月分两阶段对遗址区进行发掘,今年有较大发现。通过清理,发现有7座朝南的古代房址,均为地面式(当时有半地面、半地下以及全部地下等样式),分布在约半个足球场的面积内。房址四周遗留直径20厘米左右的柱洞,以及墙壁倾倒的痕迹。朱超说,大汶口遗址考古以前以墓葬居多,大片先民房屋基址属首次发现。

  根据部分坠落墙体上存有的焚烧痕迹,考古工作人员推测,5000年前的一天,这片房屋曾遭大火焚毁。在对房址烧土堆积的清理中,他们发现陶器、石器、骨器等,真实反映了先民生活状况。

  出土奇特“单把钵”

  记者2日在考古队驻地看到,出土物品以红陶为主,有的器物在以往数十年中对大汶口遗址的考古发掘中,首次出现。

  其中有大量的三足鼎,又以釜形鼎居多,罐形鼎次之。较大的高约30厘米,较小的不及一个拳头大,也有三足。另有一件釜形折腹鼎,比较完整,底部发黑,留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应为先民煮饭的炊具。

  比较奇特的是一件“单把钵”,它的形状像现在人们用的单柄小锅,“把”长约4厘米,“钵”的口径约12厘米,保存完整,底部有比较明显的火烧过痕迹。考古人员告诉记者,大汶口遗址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历经多次发掘,此前未出现该类型的红陶器型。

  另外还出土一件红陶质地的尖底大口缸,出土时碎成一堆残片,被考古人员复原后,其高度达到41-42厘米,口径达35厘米,器型比较硕大。大口缸表面饰有蓝纹。有人认为该器物与古人祭祀有关,此次在房址中出现,其身份和功能再次引起考古人员的研究兴趣。

  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业人士说,大汶口遗址这批出土器物无论对于学术研究,还是对下一步的陈列展示都有重要意义。

  房址布局显示平等社会关系

  据介绍,7处房址,每座略呈正方形,边长在4.2米左右,面积均在16-17平方米之间。7处房址间距几乎一样,可见居住者享有的活动空间几乎一致,分布错落有致,似乎有人进行较为严密的规划设计。也可以说从侧面显示新石器时期,先民关系相对平等,尚没有出现明显的社会分化迹象。

  在这7处房址南面约数十米处,正是古老的大汶河。省文物考古所考古工作人员吕凯说,我国先民有“依河而居”的习性,为的是取水生活方便,考古再次证明河流对于文明起源以及人类发展的作用。

  在对遗址灰坑(古人生活垃圾坑)的清理中,发现两座灰坑内有整猪骨架。有的灰坑内发现散乱的破碎猪骨,其中一部分用火烧炙过。历次考古发现证明,大汶口文化时期,先民的养猪业已经较为发达。(完)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李蕾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