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代人回味:拿到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
又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候,有的精美、有的古朴、有的庄重、有的甚至用毛笔书写,饱含墨汁。” 陈祺文这才恍然大悟,他说:“当时填报志愿是手写,很多因为写错代码,导致最终录取的学校和填报的学校千差万别。
又到了高考录取通知书发放的时候,有的精美、有的古朴、有的庄重、有的甚至用毛笔书写,饱含墨汁。录取通知书,让考生的命运不尽相同。那些等待,那些翘盼,那些张望……一幕幕的画面,成为一代又一代人弥足珍贵的记忆。这种记忆,永生难忘。
从1952年首次全国统考到1977年高考的大门重新打开,再到如今阵容庞大的高考,让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潮澎湃。高考过后,最翘首以盼的是,等待录取通知书。
今天,华西城市读本找到了从50后到90后的几代人,让他们讲述拿到录取通知书那一刻的感受吧。
50后
考取学校:达师专
龚育英女士今年61岁,广安市邻水县人。几年前,她离开了中学教师的岗位,开始了退休生活。
谈及当年大学的录取情况,龚女士的记忆有些模糊。她说:“记忆中没有录取通知书,上大学是村里直接推荐。”“那个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少之又少。”她说。
作为家中的第一个大学生,龚女士的父亲带着她,从邻水一个偏僻的乡镇赶到了达州,然后在达师专报到入学。“当时,我们三人中有两个到了达师专。还有一个,是读达县的水电学校。”到大学后,龚女士选择了英语专业,“因为没有人读英语专业,我就选了这个专业。”两年的学习生活结束后,龚女士回到邻水县复盛镇,在曾经自己读书的地方,开始了代课生活。“两年后转正考试,一直当老师,直到退休。”
60后
考取学校:南充师院
“挂号信的通知书弥足珍贵”
温和儒雅的涂刚,是南充高中的副校长。1984年的那封挂号信通知书改变了他的一生。
回忆起那段经历,涂刚嘴角露出浅浅的笑容。他说:“那封南充师院寄来的挂号信通知书,现在看来很是珍贵,但在当年,自己却不以为意,一心想要复读。”
那个时候,是部分重点高中改革的第一届,从两年制改为三年制。涂刚告诉记者:“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参加高考的资格,每个学校有固定的名额,必须要先通过学校的预选考试,达到要求了才能参加高考。高考录取通知书的投递全部是人工投递,在省高院的一间屋子,洒落满地的通知书,投递人员就按照成绩、志愿来一一投递,差错率当然比现在高。到最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被录取的往往不是你填报的学校或者专业。”
责任编辑:段立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