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人文书画

第七批"国宝"单位出炉 专家:文物保护需长效监管

2013年05月09日 10:52作者:来源:人民网

 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43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而“国保”单位总数从前六批的2352处增加到4295处。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采访时表示,在处理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的矛盾中,核定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制止违法拆除和损坏文物的最有力的保障。那么,列入“国保”单位后,这些文物是不是真正的得到了保护,保护现状如何,在今天,面对各种乱拆乱建文物的现象,我们又当如何保护文物呢?

  近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1943处不可移动文物名列其中,而“国保”单位总数从前六批的2352处增加到4295处。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采访时表示,在处理文物保护与建设开发的矛盾中,核定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制止违法拆除和损坏文物的最有力的保障。那么,列入“国保”单位后,这些文物是不是真正的得到了保护,保护现状如何,在今天,面对各种乱拆乱建文物的现象,我们又当如何保护文物呢?

  【文物保护现状】 

  被称为“江南四大名园”之一的南京瞻园,有600多年的历史,曾是明代重臣徐达的故居、清代江宁布政使的官邸、和太平天国的王府。现在成为我国惟一的太平天国专史博物馆。在2006年成为第六批“国保”后,瞻园发生了那些变化?

  南京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的副馆长吴瞻说,首先是观念上的变化,成为“国保”单位以后,受众会更加关注,责任也更大,对文物保护的要求和水平也会更高。第二,在经费上有所提高。瞻园成为“国保”单位之前,每年经费一般在300-500万左右;成为“国宝”单位后,政府投入加大了,去年对博物馆的拨款达到了1400万元左右。经费的投入主要由市级和省级财政解决。第三,政府的重视程度加大了。成为“国保”单位后,政府很快批准了一个修缮项目,在2008年对建筑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 

  吴瞻表示,根据“国保”单位的要求,文物外围应该有一个至少100米的控制地带。在这个地带中不能有任何建筑物或者其他的东西,现在很多文保单位都达不到这样的要求,给文物安全、防火、文物景观协调方面带来问题。而这个问题不是文物保护单位能够决定的,这里面涉及到城市规划、老百姓的拆迁等问题,因此吴瞻呼吁全民加强对文物保护的重视。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张之平说,文物最重要的是它的真实性,什么是文物?历史遗存。它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不能再造,再造的东西就不是文物了。对文物的保护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原状。我觉得只有全民意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中国发展的重要性,才能真正的保护起来。这些遗产除了国家努力保护,也必须依靠全民,应该对遗产应该越来越重视,这才是一个文明古国应该对遗产给予的一种尊崇。

  【为何各地热衷申报】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入选“国保”,首先意味着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了肯定,其次国家会拨付一定的经费用于这些文物的保护。

  《中国文物报》报社社长彭常新认为,通过这些年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直接推动了各地人民政府对文物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另外,也觉得我国的丰富的文物资源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满足人民大众文化需求是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各地对第七批国保单位申报项目热情都比较高。

  励小捷说,“4295处这个数字乍看不小,但与76万余处的基数相比就显得很小,仅为0.56%。我国的国保单位数量与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也不高,比如埃及由中央政府管理的文物古迹有2万余处。”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表示,国保单位的增加,使大量有突出的文化价值的遗产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保护的对象从原来的古建筑、石刻、石窟寺、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等,扩展到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等新的类型。”他认为,这种变化反映出世界遗产保护对我国国家一级文化遗产保护的带动作用。

  【如何保护文物】 

  投入 

  搜索不难发现,在前六批的国保单位里,个别曾遭遇过变相开发利用的命运。为尽快获得利益,当地政府在国保单位旁边建广场,建主题公园,甚至建别墅、开餐馆及会所,将公共文化资源变成了私人经营场所。例如,广西桂林市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靖江王陵就被当地村民开发成墓地,核心保护区内建6万多座私坟。

  励小捷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不容轻视。尤其是政府部门,更要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让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不过,有专家直言,缺乏经费已成当前文物保护面临的现实困难,保护资金如何保障和跟进是国保单位必须要迈的门槛。据了解,申请到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意味着有资格申请经费,但并不确保一定能申请到。国家会根据项目的重要性,以及地方的具体能力来分配经费。

  以浙江省为例,有部分国家级文保单位申请到了中央经费,比如飞来峰造像,国家给投入几十万元,但主要还是依靠省内的经费。对于没有申请到国家经费的国保单位,以及省级和县级的文保单位,都是由省内自行解决经费,进行维修和保护。

  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鲍贤伦介绍,省财政每年支出文物维护费用达4000多万元,在全国各省中投入并不算多。“我们的做法是调动市县的积极性,将财权往下移。比如像经济比较发达的杭州市,每年会支出5000万元专门用于补助其下县区的文物维护,目前已经坚持了5年。杭州市余杭区每年也会投入2000万元。而在经济不太发达的市,每年也会投入几百万。”鲍贤伦说,对于此次新核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他们也会向省财政申请专门经费,“还会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引导企业保护好产权私有的文保单位。”

  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张柏说,解决资金保障和跟进难题,除了加大政府投入外,可以探索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和渠道,并充分发挥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的作用。

  监管 

  近年来,一些文保单位保护不善的新闻屡见报端,其损毁之状令人痛惜。文物保护,不在一朝一夕,挂牌、投钱之外,更需长效监管。对于这一点,鲍贤伦很赞同,“资金投入固然重要,好的法治环境也十分重要,文保单位有了法定身份后,需要强硬的保护措施和监察手段。”他介绍,浙江省成立了文物监察执法总队,有专门编制,每年在省内巡回监察。

  上升到全国层面,国家文物局也会不定期抽调全国专家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抽查,比如浙江文澜阁维修,国家文物局就分别在中期和后期进行了检查。“各级文物主管部门要按‘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尽快编制文物保护规划,统筹安排,继续加大保护维修力度。”励小捷强调。

  张柏认为,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建立功能强大、覆盖全国的监测预警体系,是解决监测“国保”单位的抓手,“应在《文物保护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部门规章中,纳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监测预警的内容。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病害调查与监测工程,并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张之平建议,要增加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罚则,对发生文物价值严重损失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亮黄牌或除名,并追究管理者相应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妍妍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