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印记 泰安剃头匠侯衍俊的"刀光剪影"人生

2013年12月06日 11:35作者:程妍妍来源:大众网

集市、街头、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随意的场所,简陋的工具,娴熟的技艺,十多分钟过去,不久前还乱蓬蓬的头发变得清爽了。接着便是刮须,先用热毛巾敷软,涂上皂沫后,剃须刀在蹭刀布上反复“喳喳”地擦蹭,当觉锋利后便开始下刀。那剃须刀在脸部五官中绕来绕去,若即若离游刃自如……剃头匠神情专注,剃头人悠闲安然,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居然如此简单,一切似乎都与环境和设施无关。

“剃头匠”侯衍俊正在给客人刮须。(记者 程妍妍 摄影报道)

“剃头匠”侯衍俊正在用几十年前的老手艺为顾客理发。(记者 程妍妍 摄影报道)

在集市上给人剃头的侯衍俊。(记者 程妍妍 摄影报道)

    大众网泰安12月5日讯(记者 程妍妍)集市、街头、马路边,一刀、一椅、一水桶,一推、一刮、一清洗……随意的场所,简陋的工具,娴熟的技艺,十多分钟过去,不久前还乱蓬蓬的头发变得清爽了。接着便是刮须,先用热毛巾敷软,涂上皂沫后,剃须刀在蹭刀布上反复“喳喳”地擦蹭,当觉锋利后便开始下刀。那剃须刀在脸部五官中绕来绕去,若即若离游刃自如……剃头匠神情专注,剃头人悠闲安然,人与人的交流沟通居然如此简单,一切似乎都与环境和设施无关。

    12月4日,是个赶集日,在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记者见到正在忙碌的剃头匠侯衍俊时,正用几十年前的老手艺为顾客理发刮脸。据侯师傅介绍,他今年73岁,他的剃头手艺是48年前学的。

    侯师傅得了空闲,与记者聊了起来,他二十几岁就开始随着村里的师傅学手艺,那时只想着养家糊口,几把剃刀、两把推子、一把椅子,就这样,干了40余年。

    据侯师傅回忆,20世纪70年代剃头、剪发、修毛等全套服务下来9分钱,20世纪80年代2角钱,现如今,整套下来3元钱,与动辄收费过百的美发店相比,剃头铺子最大的优势是便宜。侯师傅说:“现在,来剃头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顾客,一般要求不高,3块钱一位的剃头费不多,却也可以维持生计。”

    曾经,剃头匠用这种简易却不简单的方式,走街串巷服务乡邻,对于“剃头挑子一头热”这句歇后语,许多人是再熟悉不过了。然而,随着市面上出现了各式的理发店、美发馆,“剃头”也不叫“剃头”,而改称“美发”了,“剃头匠”也改称“美发师”,新成长起来的农村人再不愿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集市、马路边随便剃个头,昔日那些剃头匠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只是时而在乡村中才能有幸一见。

    “以前剃头,走到哪里剃到哪里,条件也不好。如今,剃头匠也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式各样的发廊、美发店。”经常找侯师傅剃头的李大爷说,“虽然这些发廊、美发店很气派,剪出来的发型也很新潮,但很难体会到乡村剃头匠的那种滋味,所以那些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剃头匠总是让人怀念。”

    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街上,赶集的人各自散去,路上渐渐地安静了。侯师傅操起扫帚,开始打扫地上的发髪,整理盖布,清洗剪子、剃刀。侯师傅在“刀光剪影”中度过了48个春秋,手中的剃刀不知剃了多少头,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着变迁。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李蕾

本文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点击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