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山东新闻

山东"电动汽车"产业现状 新增产能或达370万辆

2014-05-29 09:11:00 作者:张冠超  来源:山东商报
5月20日,山东省交警总队发布消息称,将从5月份起,集中一年时间在全省开展代步车突出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从源头上遏制和解决代步车非法生产、改装、销售、营运、上路等环节突出问题。

      铅酸电池是最大硬伤

      据了解,目前国内具有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的企业主要是东风、奇瑞、长安、上汽等大型汽车生产企业,即使省内低速电动汽车制造技术相对完备的济南宝雅、聊城时风、潍坊比德文、淄博唐骏欧铃等企业,也均未获得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有业内人士透露,低速电动车生产企业若想升级生产纯电动汽车,至少需要投入60亿元。“国家目前对低速电动汽车准入不松口,我考虑有两个原因。”在聊城采访时,中通客车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品牌文化部李笃生向记者表示,目前低速电动汽车的动力系统普遍采用铅酸电池,主管部门顾虑一旦大规模放开产能,会致使铅酸电池产量激增加剧环境污染。而刨除环保层面的考虑,李笃生认为目前低速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也有待提升,“低速电动汽车自重非常轻,碰撞中很容易被撞飞,而且铅酸电池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不够成熟,远不如锂电池的性能稳定。”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江淮集团董事长安进也建言低速电动汽车禁用铅酸电池。安进表示,目前97%使用过的铅酸电池虽得到回收,但铅回收率不到30%,每年产生的废铅数量超过260万吨,严重污染水质和土壤,会引起人体血铅超标,而作为铅酸电池主要使用对象的低速电动车,2013年产量已经上升到15万辆。

      安进的观点此前也曾在工信部官员口中有所表述。2012年时曾有媒体分析称,工信部对低速电动汽车态度的摇摆不定,主要是源于对铅酸电池污染的担忧,并引述工信部产业政策司原副司长侯世国所言,“尽管锂电池目前存在诸多技术瓶颈,但一个行业的发展应当有个高起点,没有必要先容忍低档次的落后电池先发展起来,这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然而政府层面表态者不独工信部,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机械装备处处长李刚此前也曾公开指出低速电动汽车的技术缺陷,认为其两大“不治之症”在于“电压较低,放电有限”和“驱动电机功率有限,使用材料基本已经被淘汰”,李刚认为,之所以现在的低速电动汽车卖得那么便宜,就是因为它们什么材料都用的最差的。

      山东新增产能或达370万辆

      据了解,2013年山东低速电动汽车总产销量约为17.5万辆,同比增长50.8%,而新能源汽车在2014年第一季度的全国销量只有6853辆,同比增长120%。业内人士认为这两组数据也反映出整个电动汽车市场的发展速度在加快,需求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而在山东省今年3月公示的省重点招商项目名单中,聊城、德州、临沂、莱芜、威海、烟台等6市均涉及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项目。

      具体到各项目的电动汽车年产能,德州齐鲁汽车制造公司项目为1万辆,德州平原县恩城镇新型电动汽车生产项目为3万辆,德州陵县新能源汽车项目为50万辆,宁津新能源电动汽车项目为10万辆,而沂南县电动车产业园项目则号称力争“十二五”末形成300万辆的产能规模。

      记者统计,若上述项目全部投产,山东新能源汽车年产能将在“十二五”末达到370万辆。而从乘用车产销数据来看,2013年全年,我国乘用车的产量为1799.98万辆,销量为1792.96万辆,山东省全年乘用车新车销售量为138.2万辆。

      胡金星仍旧对低速电动车的发展抱有信心,“我们的产品每公里耗电量就8分钱,你围着县城开一圈最多也就两三块,要是汽车油钱也得十多块吧。虽然国家目前不认可,但人们对低速电动汽车确实有需求,现在纯电动汽车倒是被认可了,但没有市场啊。”

      胡金星进而表示,目前低速电动汽车与电动自行车的发展路径十分相似。“如果硬要卡政策,现在所有上路的电动自行车都违规,因为政策规定电动自行车的最高时速是20公里,低速电动车现状也是如此,国家既然能把电动汽车划入汽车名录,我认为将来一定会出台专门的低速电动汽车名录。”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聂艳艳
濡絾鐗犻妴锟�<<1234>>闁哄牜鍋婇妴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