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泰山书画 > 评书论画

不信我辈负古贤——访著名山水画家段济渝

2013-12-27 10:56:00 作者:徐怀东  来源:大众网
我印象中的段济渝先生不仅仅是一位追求德艺双修的画家,还是一位在摄影艺术上颇有造诣、在圈内很有影响的摄影家。

    段济渝先生在创作。

    段济渝山水国画作品赏析

    段济渝山水国画作品赏析

    段济渝山水国画作品赏析

    段济渝山水国画作品赏析

     

     

     

        记者:老师您好,很感谢您接受我的采访。借此机会请您就中国画,特别是中国山水画以及相关的问题谈谈您的看法。在此之前,您能先谈谈您的创作经历吗?我们想知道您一开始是怎么接触到国画的,是什么时候开始画画的?又是什么时候专注于画山水画的?

      段济渝:蒙童之始,我即喜欢涂鸦,这或许是大多数儿童都喜爱做的事儿了。起初是因好奇,进而争强好胜,懵懂的表达童蒙乐趣。开始画画是从小学的黑板报,再到红领巾美校,得到初级教育,那时只是原始的涂鸦,只是想画的像一些,得到老师的表扬而已。及至后来,画山水画有幸得到关有声先生的指教,从学毛笔字到习山水画,那时是读小学五、六年级的光景吧。直到几年后,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因当时运动的需要,都走向了画主席像、画工农兵人物,搞阶展绘画之中。

      记者:那时想没想过要做画家?

      段济渝:那时只是为运动需要,并未想当画家。

      记者:这期间,有无让您记忆深刻的特殊经历?

      段济渝:那时我的速写功力很好,天天画速写,感觉不错。有一次省里来了几位画家一起搞采风,自己还自鸣得意。白逸如老师就对我说,你虽速写不错,但缺少综合素养,从生活到创作还有一个过程,要不断的完善。这期间,著名作家李世钊先生也经常给我说,文学艺术家要像一个农夫,出门时背上粪箕,拿上粪叉,见到粪便拾起,只有不断增加养料,庄稼才会有好收成;同时,还要注意观察周边的一切事情,不要高高在上,这样素材才会丰富,创作起来才会得心应手;写活、画活一切事物,为主题服务,表达心声。

      记者:李可染曾经说,对待传统,要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由于中国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面对传统的时候人们提得更多的往往是“厚古薄今”,虽然您早年是学关友声、宗维成等先生的,但您的用笔用墨与众不同,且以写生为主,可以说您的山水里既有传统,又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了个人写生的画法,特别是您的写意山水是从写生里提炼出来的,这或许正是您与一些人的不同之处,也是您的独到之处吧。

      段济渝:每一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毋庸置疑,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是国粹,就要学习,更要懂。但国粹不能停留在某个历史时期,如若不加以去继承延续,进而发展,就没有了生命。人生短暂几十年的奋斗,古人与今人是一样的,何况现代社会科技飞快的进步,人的视野更加开阔,况且我们是站在古人的肩上,没有理由不去做的更好。但绘画技法不能停在某种符号之中,要表达思想,就要与今人交友,也要与古人交友,尤其是对喜爱的作品,要研究画者的思想、人品、个性以及时代的痕迹。因为,思想是随着阅历而走的,是渐变的过程,也是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作品永远是作者的未完美的遗憾。

      记者:现在有些画家认为写生不重要,您主张写生吗?

      段济渝:写生,就是要求作者观察生活,了解生活。世间万物都有生存法则,相互竟争,相互礼让,共同生活在地球的大家园里。而好的作品,就是一个和谐体。

      写生,就是观察事物,理解愈深表现愈深。而意境,就是作画者思想的显现,不能只是表面的形似。而神在修养之中,入之愈深,所见才能愈奇。所以说,写生就是要画者深入实地认真观察、思索、归纳,而后取舍。

      中国山水画最注重散点透视法,这就需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观察和记忆,去糙取精。所谓江山如画,就因为画是江山的精华。写生的目的,实是细心分析、观察、理解的过程,如果没有这一过程,绘画就会空洞。写生,不仅是观察造化熟悉手,关键是要有针对性,如创作之中碰到了不明白的表现对象,做到不欺骗自己,不欺骗观众。写生求真实,但真与实不是一样的理解。

      记者:您的作品扎根传统,但比很多传统作品更加生机盎然,有很多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技法,表达了许多自己的“心相”和“感悟”。 我们常说画如其人,为什么人的内涵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段济渝:绘画的过程,是自己对美的一种认识过程。如何表达思想,更好的反馈给观者,达到共鸣,这是互为的事情,不能强加于人。绘画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思索和研究的过程,因此说,眼高手低是一个好事。若眼不高,手则高不起来;眼不高,仅靠勤奋只能成为一个画匠,不会成为一个艺术家。眼要高,就得博览群书,多与高手交友,研究古人,关注今人,学习各家之长,融汇贯通。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切记不能邯郸学步。

      记者:作为山水画家,您把摄影的一些美学思想拿进来,很有创见。可以这么说,您的作品扩大了当代山水画的审美范畴,您是基于什么考虑?您认为,这对于山水画创作有何裨益?

      段济渝:在我过去的工作实践中,与摄影有过交道。摄影与画同是平面艺术,只是工具不同,处理的方法不同罢了。绘画更需扎实的基本功练习和对中国国粹的研究,两者虽同为平面美学,但是摄影注重光影,而绘画更重本体的结构。这不仅限于摄影,其实一切好的文学艺术作品对美学的认识,都有着共通点。这就需要作者如何去观、去读、去理解姊妹艺术的美,为己所用。

      记者:以前咱们也时常谈到过,现在画界有一种浮躁,一部分人比较看重眼前的利益,整天忙于抢“名头”、挣票子,不下功夫研究艺术,而你给人的印象比较超脱和谦逊,你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

      段济渝:当前画界的绘画是有一些为名、为利的现象,是因为经济大潮冲击着画者。这其实也是改革大潮中的必然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却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求画者对于审美文化的缺失,是用耳朵去看画,而非用眼睛,绘画只要有标签,是某某名家画的就行,并非真能看懂画的好坏,更莫说是否精品了。这就造成画家的成批生产,只要落名、盖上印,都一样得钱。由此,也就有一大批仿品、赝品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对于绘画创作,我的一己之见是,绘画作者首先是如何表现美,通过美来传达作者思想,感动观者,这就需要对美学的认识和技巧的熟练,纸上谈兵是做不到的;夸夸其谈也是不能画好画的。这需苦心、淡定,活到老,学到老,敢于突破自己。我喜爱艺术,但因之前工作的原因,没能够专心研究,现在有时间了,条件又许可,正是研究的好时机。

      作品对作者来说,总有一种喜悦和一种遗憾。作为一个艺术上的爱好者、探索者,自己惟有去不断的追求、探索,才能走上一条艺术的坦途。何况,前有大师,后有能者,自己是否能有所比肩就不错了,这就是个人的收获了。

      记者:您实在是过于自谦了。之前,很多人从不同角度评说您山水画的特点,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在您自己看来,您的作品最突出的个性是什么?

      段济渝:我的作品力求平民化与专业化,力求美感,使人能得到愉悦。世人常说“师法造化”,还要“巧夺造化”。法是人创造出的,工具材料的革新,导致技法的丰富,不能泥古不化。古人也是在不断的创造-沿袭-创造,今人也应走这条路。我的画力求平和,现今社会是一个处处充满竟争的时代,人人活得太累,需要心灵的栖息,回归大自然。

      记者:您平时临贴吗?你觉得书法和绘画有什么样的关联?

      段济渝:我平时也经常临贴,因为书法能给中国画带来质的提高。中国书法是线的组合,骨法用笔,就是对线条的质量而言,中国画是中国的国粹,不同于西洋画,这也是其魅力所在。

      记者:有人评价现在年轻的画家传统不足、创新有余,您怎么看?

      段济渝: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活跃,行进快,这是好的一面;其传统不足,是因认识不到位。但是,换言之,创新又皆因思想的活跃而生,这也不能说是坏事,而应二者同步。如魏启厚先生所谈及,学书法应真草隶篆同行学习,有所侧重,理顺关系。

      记者:我们知道您对历代的山水画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深谙宋元山水之真谛,其画汲取清僧石涛的郁勃深严、近代黄宾虹的深厚华滋、傅抱石的清新俊逸,自成一家。您能不能谈一下现在的山水画水平跟当时的唐宋元明清那个朝代的绘画水平有什么区别。

      段济渝:谈不上研究,只是经常翻阅,当做案头读本,解决笔底的难点或困惑,不致使自己走的太偏。好的作品要读,更要读懂,这其中也包括现代人的作品。同时,要与名家交朋友,这其中也包括古人,要研究古人的时代背景及人物性格,这样才好去学习和系统研究。

      现在的中国绘画水平,从总体上讲是进步的。因现在生活好了,绘画的人多了,研究的范围广了,能看到的真迹和资料多了;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求快速成思想,过早的追求自我。

      事实上,绘画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磨砺,自古以来既有大器早成者,亦有大器晚成者,因人而异,毕竟“功夫不负有心人”。同时,绘画又是人生修养的综合体现。既不能厚今薄古,也不能厚古非今。绘画及文学作品等,都有时代的烙印,因作者都在时代中生存,不会跨越时代。

      记者:你一直在对山水画作着不懈地追求,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画好山水画呢?

      段济渝:画家都在苦苦求索,因绘画艺术是集体智慧,又是个体劳动。互相学习、借鉴,又个性发挥,力求不同。画好山水画,首先要认识山水、亲和山水,做到文化山水。江山如画,就是要画比自然山水更美,取精去糙,使自己溶入山水中,于山水浑然一体,不断的体察、认识、感悟,周而复始,这不啻是一个画者的成长之路,亦是自己的一管之见了吧。

      

      后记:一个画者的不懈追求

      我印象中的段济渝先生不仅仅是一位追求德艺双修的画家,还是一位在摄影艺术上颇有造诣、在圈内很有影响的摄影家。

      段济渝先生退休前曾任职于铁路工会系统,虽然在工作上忙忙碌碌,但他还是利用出差之余,忙里偷闲去游览各地风景,不辞辛劳跋涉于名山大川,认真了解当地民俗,并随时用相机记录下来,这也无疑为他后来的绘画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他这样既抓好本职工作,又不耽搁自己喜爱的摄影创作,所拍的一帧帧让人激奋、过目不忘的好作品,无不贯穿着拍摄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欢乐情绪和深沉质朴的情感,一如他的为人。

      我想,只有了解了段济渝先生的这一经历,也就不难明白,为什么每每面对他的山水画,我们就犹如来到了鬼斧神工的大自然世界一般。这个世界是如此地让人应接不暇,变化多端。在他的作品中,瀑布、云雾是常见题材,这也许是他受传统文化影响的缘故。郭熙《山水训》中曾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精彩。故山得水而活,得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榭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因此,纵观段济渝先生的山水画,有时满纸烟云,千岩万壑;有时春意盈纸,山谷烂漫;有时悬崖峭壁,咄咄逼人;有时细流如带,如云如雾——其境或雄奇险俊、气势磅礴,或刚劲雄逸、平淡幽深。然云雾为水之化物,时而无迹可遁,时而又似有形可寻。以我所见,在今日山水画界,段济渝先生对此类云雾题材的表现,应是幽境独辟。清方薰就有“画云不得似水,画水不得似云”之说,可见其对画家的功力和才情要求之高。段济渝先生写云之变幻,实际上正是将自然汇入到个人风格的特征,达到胸纳百川、心平气和的境地。

      段济渝先生终于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潜心研究他的画了。愿在不久的将来,他能推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奉献社会。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陶云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