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加快生态水系建设 向依山傍水城市发展
近年来,泰安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打造北部依山、南部傍水、市区河道四季有水的山水生态城市。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而获得“地球之肾”的美名。
大众网泰安6月17日讯 近年来,泰安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城市生态水系建设,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打造北部依山、南部傍水、市区河道四季有水的山水生态城市。
湿地是位于陆生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性地带,因其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而获得“地球之肾”的美名。泰安市东平县的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几年前曾是当地的污染重灾区,甚至是整个东平县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汇水区。为彻底改变这种污染现象,泰安市在实施污染治理和中水回用的同时,积极建设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投资1.68亿元,建成稻屯洼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不仅彻底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成为附近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如今的稻屯洼国家湿地公园,芦苇飘荡、稻蒲荷香,是全省唯一一个被环保部认可的集亮化、净化、节能减排、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科普项目。
南水北调工程是解决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京津华北地区缺水的一项重大工程措施,其流域水质标准也极为严苛。为实现南水北调沿线水质目标,泰安市不断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对沿线直排环境企业进行治理,所有直排企业废水排放均达到标准要求。
近年来,泰安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对市区河流、湖泊进行综合整治,高标准建设河滨公园和综合性游园,河道两侧铺设截污暗管,实施雨、污分流,通过截污导流、清淤绿化、中水回用等措施,彻底消除劣Ⅴ类水体,恢复河道生态功能。
围绕水资源治理,泰安市在加大主河道改造力度的同时,计划用五到十年的时间内,投资200亿元,建设614个水利建设项目,实现水资源调配网、防洪调度网、水系生态网的“三网合一”,形成湖接湖、坝依坝、桥望桥的自然景观。
泰安市委、市政府立足依山傍水的城市特色,积极推动城市建设由“依山而建”向“依山傍水”发展。天平湖、彩石溪、稻屯洼、康王河、青云湖等水利景观和人工湿地全部建成,在全市构建起了以河为骨、以水为魂、以绿为脉、以文为韵的城市水利风景网络,迈出了山水相映、城水相融、依山傍水现代新泰安的坚实步伐。
责任编辑:聂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