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中旬,赵德健单县老家的村领导来东平取经。民政局干部带单县来的客人参观了近十家幸福院,其中有将村幸福院与村“两委”办公室、文化广场、卫生室、幼儿园建在一起的,也有利用闲置的校舍进行装修改造的,还有有利用村中空闲场地单独选址新建的。
东平县幸福院建设、运行资金主要来自村级自筹,各个行政村量力而行。像尚流泽村筹到的130余万元,就有村集体自筹、个体工商户捐赠、子女自愿捐助等多种方式。但政府也会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为保证拨给幸福院的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东平县采取了“以奖代补”的方法。
“按人头不按床位。”李子武说,如果只是修几间房,放几张床,那不算数。在幸福院进入运行阶段时,民政局会根据老人的实际入住情况、幸福院的卫生、消防状况等将资金按不同层次以奖励的形式下发。东平县财政还会对幸福院运行中的水电暖等公共费用,按每人每年1200元补贴。
“总之,村里要先靠自己的力量把幸福院建起来,先运行起来。现在国家很重视民生投入,但不能一开始就想着要钱,要先做事。”李子武说。
幸福院,尽量都建在村里最好的位置。东平县民政局社会福利科科长程丽丽介绍,东平“生命力强”的幸福院都与村“两委”、与文化广场建在一起。
“如果靠近文化广场就更好,平时不住幸福院的老人白天也能到这里遛弯、打牌、下棋,发挥幸福院日间照料和休闲娱乐的作用。”李子武说。
从23个试点村到今天302个幸福院,东平县建设幸福院也经历过摸爬滚打。
刚开始,有些村干部担心入住床位上一碗水端不平,会引发邻里矛盾,给自己添麻烦,对建幸福院不太积极。部分老人也由于传统观念不愿入住幸福院,子女更担心把老人送到幸福院会被旁人闲话,落下“不孝顺”的名声。
但随着东平县幸福院建设的开展,越来越多的老人发现,子女把自己送到幸福院才是真孝顺。后魏雪村支部书记郑昌华对记者说:“一开始没人愿意来,我先让我老爷子入院,村会计86岁的母亲也一块来,几个月过去只进来6个老人。现在可不一样了!中秋节,孩子们来接都不走。我说,回家吃了饭再回来,照样不走。没住进来的找到我说,你不能光让他们进去,咱们循环循环。现在还有十几个人排着号。”
“我看幸福院先救活了他,又救活了她。我就和老伴儿赶紧来了。”79岁的刘传举指着陈兆信和李桂苓说。
每天一大早,刘传举就拿起扫帚把小高庄村幸福院门前的文化广场以及两侧的街道扫得干干净净,成为小高庄村幸福院的模范标兵。他对记者说:“如果不是这里建了幸福院,今天你会来这个风都刮不到的村子吗?”
最感激的陈月会说:“在我看,这就是共产主义。”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大多数建了幸福院的村子,干群关系都得到了改善,基层组织得到巩固加强。这是个重要收获。”赵德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