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的社交电商模式让拼多多成为中国电商界的一匹黑马,但入住低门槛背后的严格考核,对假货问题的强力手腕,也引发部分不满商家的集体抵触。人们开始好奇地打量拼多多“重典治乱”的模式。
拼多多正越发强势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朋友圈的拼团转发、线下街头广告,再到如今综艺冠名,甚至连拼多多的宣传曲都引发网友的集体热议。
这是一家做C2B拼团的第三方社交电商平台,成立于2015年。彼时,电商市场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都被巨头把控。在两大巨头的挤压下,电商领域的创业公司生存举步维艰。
奢侈品电商面临高成本的困扰,垂直电商受困于利润空间的局限和用户增速的放缓、而生鲜电商也存在标准化和亏损的制约。这些曾经风光的资本宠儿,无一例外均走向沉寂。
然而,拼多多靠新型的电商模式,在一片红海中迅速崛起:用户通过微信朋友圈等社交软件发动亲友一起拼团,能以更低的价格拼团购买优质的商品。业内也将其看作是一种新的社交电商理念。
凭借着社交电商的定位,靠用户发展用户的方式,拼多多的用户数已经突破1亿,平台上聚集的商家有几十万家,月交易额突破30亿元。业界评价它为电商行业的一匹黑马。
拼多多的交易额屡屡刷新纪录。在同行眼中,拼多多是个创新者,也是值得学习的对象。
然而,高速成长也必然带来挑战。和所有电商面临的问题相似,拼多多平台同样面临用户对假货问题的投诉。为此拼多多采取了铁腕政策,重罚售假商家。如今违规商家的不满仍在发酵,甚至抱团抵抗。
压力之下,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的拼多多,将以怎样的方式迎接考验?
低门槛背后的严考核
6月23日,拼多多上海总部迎来一批客人,良品铺子、王府井百货、罗莱家纺等公司的电商负责人,冒雨前来向拼多多学习取经。
接待他们的是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今年37岁的黄峥,曾在谷歌工作过,是一名连续创业者。在创办拼多多之前,他先后创办过手机电商、电商代运营和游戏公司。笑称已经实现“财务自由”的黄峥,希望把拼多多打造成一个社交和阿里巴巴的结合体,将游戏的思维运用到电商上。
这也是拼多多获得外界关注的核心。不同于其他电商公司,拼多多在电商红海中找到一片蓝海,创立社交电商的新概念,用C2B拼团的模式,靠“拼着买更便宜”的策略,吸引用户,解决流量难题。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观察,在电商格局已经稳定的背景下,拼多多能夺得一定的市场份额,最重要的就是基于社交,用较低的价格吸引用户组团购买,让用户发展用户,解决流量难题。
模式的独特让拼多多吸引来资本的关注。2016年7月,拼多多获得B轮1.1亿美元融资。作为拼多多的投资方,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张震告诉媒体,投资拼多多主要是因为它通过社交关系,裂变出巨大消费流量,在让利于用户的同时,减少商家的营销投入。
在用户端,拼多多靠拼团低价买的方式,让老用户主动帮它带来新用户。在商家端,拼多多对看中拼多多社交流量的商家们,也大开方便之门,用较低的门槛吸引中小商家的入驻。
多位商家表示,之所以选择在拼多多上开店,一是看中流量优势,第二是入驻门槛非常低,相当于零门槛。即便是没有货源优势,没有大规模资金优势的个人也可以开店。
这与其他电商平台截然不同。据一位在多个电商平台经营服装类产品的商家介绍,只要交一两千元保证金,就可以在拼多多上开店,而其他平台的门槛要高得多。
拼多多上企业开的店的保证金大多是1000元,个人开的店为2000元,只有海淘、水果生鲜和美容类需要交1万元的保证金。
多位商家透露,在他们看来,拼多多是能够实现创业梦的跳板。
拼多多之所以快速发展,核心原因出这样一个内在逻辑:用户希望能用较低价格购买优质商品,而具有供应链优势的商家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下,以多量低价来赚钱。
截至目前,拼多多为保障用户体验和服务质量,对一些商品质量差、发货慢、售后服务差或拒不担责的的商家,采取了严厉的监督机制。
在曹磊看来,拼多多的核心是用商品便宜来吸引用户拼团购买,因此入驻的商家只有保证售卖的产品价格低,才有优势。而一切的前提是保障质量,那些以次充好,试图以降低服务质量获取利益的商家,也因此成为拼多多的重点打击对象。
多位商家表示,拼多多的最大卖点是便宜,只有商品价格便宜,才能吸引用户,因此货源优势就显得特别重要。而那些没有货源优势,质量服务又难以跟上的商家,则需要不断升级,否则将面临残酷淘汰。
拼多多用“拼着买更便宜”吸引来用户,流量大又吸引来商家,而平台自身则成为质量和服务的严格把关者,以促进“便宜有好货”的良性循环。
铁腕罚款的逻辑
拼多多流量高门槛低的优势,也吸引了一部分中小商家。
有做了11年服装生意的80后商家,2016年从别人口中得知拼多多流量大后,抓住了机会。几个月后,他的男装店在双11当天交易额被拉升至22万。
但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商家也存在延迟发货、虚假发货、缺货等问题,而回复率低,缺少物流跟踪记录等服务方面的确实,也影响到购物者的消费体验。
对此,拼多多采取的应对是细致分明的奖惩制度。
实际上,一些商家并没有能力,也没有准备好迎接迅猛的流量。一旦订单量增大,现快递公司配送量有限、延迟发货的问题就会影响到消费者的诉求。
面对一些因罚款而找上门来的商家,拼多多工作人员的态度是,像回复率低这样的小事,哪怕罚款金额很低,也必须执行。严重违规的商家中,更有甚者被罚几十万。
由于处罚力度大,一度有不满的违规商家对外宣称:拼多多是以此盈利。但拼多多表示,这是部分商家散布的谣言,拼多多每笔账都经得起审计,所扣的都是违约金,在剔除虚假订单后,全部赔付给用户。
不管是虚假发货、物流延迟还是售假,拼多多希望通过整顿将能力不足的商家淘汰出局,让商家们“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希望通过此举让没有相对应服务能力的商家,再也不敢来拼多多平台经营,影响用户体验。
目前,多数知名品牌已经入驻多家电商平台,拼多多这种严格的淘汰制度,也让自己面临着不小压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优胜劣汰的监督机制正在优化这平台的生态环境,提升了消费者整体的满意度。
随着拼多多在品控环节、用户体验方面的不断深耕,以及以利润倒闭商家关注服务质量的方式,也获得了用户的广泛支持。而香奈儿、宝洁、阿迪达斯等诸多品牌,主动与进行深度协作,以提升消费者的对质量方面的体验。
此前拼多多拿下 “2016中国最具潜力成长企业”,其考核的最重要指标就是用户满意度。
拼多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商业模式,也引发卷皮、蘑菇街等多家电商公司的模仿。但无论从服务效率和深度,制度的严格和执行程度,还是先发优势的经验上看,都还有拼多多存在不小的差距。
实际上,立下诸多严格规矩的拼多多,或许可以被视作电商领域的新加坡。这个位于东南亚战略要塞的弹丸之地,正是在建国阶段便坚持至今的严格法治,整顿了一度混乱的国内局势,也在国际上树立了威信。
设想一下,如果拼多多对于违规商户采取从轻或手软的态度,对那些长期坚持以优质低价、建立高效供应链而努力的优质商户,意味着不公平更是不尊重。
“让好人不受欺负不吃亏”,看似朴实,背后却是对规则的尊重和商业原则的恪守。
“重典治乱”
事实上,假货是所有电商的毒瘤。正因如此,拼多多才选择用“重典治乱”,加大对违规商家的清理力度。
张震直言,在商家和用户利益之间进行选择时,拼多多毫无疑问站在用户利益的立场上,当部分商家出现假伪劣商品的情况时,拼多多不会手软。
实际上,拼多多入局电商领域时,正值巨头林立,各大平台惨烈厮杀的阶段。当时很少有人相信这个初创公司能够在如此残酷的环境生存下来。而拼多多能够在中小型电商纷纷死掉之际脱颖而出,最直接的缘由,就是其强有力的打假手段。
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打假,并且配备的人力还在源源不断地增加,但拼多多并未止步于此。
拼多多工作人员向媒体解释,这些员工大部分是用在抽检上,抽检的产品涉及全平台和所有店铺,是一个大工程。目前拼多多已与第三方知识产权和检测机构达成合作,会派出打假人员通过神秘买家购买、抽检、品牌方检验等流程,进行打假。
拼多多解释说,去年以来,实现更深层次的双赢,将公司就在严厉打击售假、刷单套券、虚假发货、延迟发货等违规行为,这么做是为不让不法商家得逞,不让合法经营的商家吃亏,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面对一些违规被罚商家所说“罚款是拼多多主要盈利模式”的说法,拼多多回应称,平台型电商盈利可以通过交易佣金、通道费、广告推广等各种模式。因为拼多多是社交电商,流量成本比较低,若未来收取推广费,这个费用也远低于其他类型电商,对中小型商家来说仍然非常划算。
投资人张震的说法是,拼多多现在已经基本上实现了盈亏平衡,而且现金流早已为正,“我们没有对公司提出盈利预期的要求。”
另外,在售假认定上,拼多多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是接到用户投诉联系相关品牌方进行鉴定,二是品牌方直接提供证据认定。
而拼多多一旦认定商家存在售假、延迟发货、虚假发货等行为,会根据《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及平台协议,对违规商家进行处理,扣除相应的违约金,所扣的违约金将全部返还给消费者。
其中,由于拼多多认定商家存在违规行为需要时间,这期间一些商家可能已经将交易款提现,因此在扣违约金的过程中,还出现过余额不够扣的情况。拼多多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平台不仅不会侵占一分违约金,如果商家的余额不足,我们平台还会额外贴钱补给消费者。”
截至今年4月,拼多多清退的店铺有千余家,涉及涉及包、口红、香水等多个品类的品牌。
而另一方面,拼多多的清理必然来商家的不满。一些利益受损的商家们选择通过微信、QQ、贴吧、微博等多个渠道发声,宣称要与拼多多打官司。
“重典治乱”的同时,张震希望,拼多多能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对商家利益进行最大限度的保障。
最近,不缺流量拼多多在网络中的知名度继续扩大。7月9日开播的《极限挑战》里,作为特约赞助商的拼多多一经亮相就引发广泛关注。这家电商黑马未来要思考的,将是如何实现更深层次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