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美丽泰安

泰城民间信仰和民俗文化之普济堂及盲人习俗

2014-03-13 23:41:00 作者:侯衍栖 兰乔瑾  来源:大众网
旧社会泰安城内有两所官办慈善单位——普济堂(俗称瞎子堂),一所在资福寺街路南,城隍庙后;一所在西华门外路北。这两所普济堂,是专为收容失去劳动能力的盲人而开设的,那时的泰城居民称其为“东、西瞎子堂”。这对于泰安城里的盲人而言,因了“瞎子堂”的存在,却倒真是“沐裕皇恩”了。把盲人生计纳入政府财政,这真是泰安官府的善政之举。因此说,“瞎子堂”是泰城文化中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一个篇章。

      旧社会泰安城内有两所官办慈善单位——普济堂(俗称瞎子堂),一所在资福寺街路南,城隍庙后;一所在西华门外路北。这两所普济堂,是专为收容失去劳动能力的盲人而开设的,那时的泰城居民称其为“东、西瞎子堂”。这对于泰安城里的盲人而言,因了“瞎子堂”的存在,却倒真是“沐裕皇恩”了。把盲人生计纳入政府财政,这真是泰安官府的善政之举。因此说,“瞎子堂”是泰城文化中闪烁着人性光芒的一个篇章。

      官府创建普济堂

      清末,泰安城里有两所普济堂。据所留资料推测,普济堂应创建于晚清时期。里面盲人既然食官粮,普济堂也应该是官府所建。这两所“瞎子堂”都建在庙堂附近,东堂在城隍庙后,西堂在法华寺南右侧。泰安民俗有忌讳曰:“住庙前不住庙后,住庙左不住庙右”。在这种位置建居所,按一般正常人所讲,是犯忌的。因为建筑年代不可详考,很难判定是先建的庙寺还是先建普济堂。如果普济堂建设在先,就无犯忌可言。再则,犯不犯忌也不重要,对于失去生活能力的瞎子而言,有其居,有其食,就已经是天堂了。再让他们以犯不犯忌来选择食居之地,倒是不合情理了。

      东堂由土石垒砌、草苫顶门楼一间,高门台,门上额挂一匾,上书“普济堂”三楷字。院内有北屋东屋十多间,院中间设草粮库一大间。西堂也是东堂式草门楼一间,院落大于东堂,也是北东房室,无粮草房。

      盲人居住普济堂,是有组织管理的,他们组织的性质,类似帮会。如果堂内盲人发生了纠纷和瓜葛,在每年夏季举行的“祭驾”活动中,就由首领主持解决矛盾,错误的一方将要受到引路竿子的抽打。他们信奉汉代东方朔,称他为祖师。他们有师徒传授的算卦、唱曲的本领,因此堂内多为师徒关系,尊师是他们的行规。两院内各有一个缺腿的残疾人任杂役,其他居住者都是盲人。有单身盲人,也有拖儿带女的盲人家庭。

      盲人自尊心很强,也有忌讳。他们最忌讳“瞎”字,正常人送他东西,放到手中以后,不能说让他摸摸,只能说让他看看。你若说出“瞎”来,他会很生气。因为这个原因,城里那些叫卖鱼虾、虾酱的小商贩,从来不敢到普济堂门前做生意。对他们的称呼,熟人按辈分,如果是生人,不能胡乱称呼,一定要尊称他们为先生。这样的称呼就把他们和当时的读书人等同了起来。

      盲人的官粮奉养

      直至民国以后,泰安城内盲人依然吃官粮。民国十八年《重修泰安县志·卷五·乡政》云:

      普济堂:义田征粮地三顷二亩五分(招佃租种,王庄,堰堤为上地,孔家庄为下地)共收租谷三百二十担一石三斗六升。官绅捐输,当生息银一千二百两(按月一分生息),每年息银一百四十四两。收养境内甖独无告贫民男、妇四十名,及额外贫民。每名月给口粮六斗,咸菜、大制钱一百文,全年柴薪棉衣,修理房屋及水夫工等费。经县令徐(姓),广增贫民数额,正额八十名,浮额四十名,又经县令李,加租百名正额口粮,每月三斗,浮额并支半数并咸菜、棉衣等项,尽所有入额开销。

      从如上记载看到四个事实:一是待遇尚可;二是官府奉养的盲人越来越多;三是福利钱粮来源比较稳定,有让佃户租种之地,有储存生息之银;四是形成制度化。盲人之地皆属官地,是官府从县内诉讼中充公的民间绝产,拨到盲人名下后还免收税粮。另据记载,盲人得粮有大粮小粮之别,盲人未成年子女,月可领小粮一份(大粮半数)。里边盲人头领不仅月领二份大粮,佃农到普济堂来缴租粮之前,先需来交粮食样品以定质量标准,这些粮食样品全归头领。

      盲人其他谋生手段

      泰城盲人除了仓廪皇粮的供应之外,还用其他手段去增加个人收入。

      算卦是泰安盲人收入的技术手段。在学会了算卦方法之后,他们穿上长衫,带上礼貌,装扮成一副先生模样,手中提一铜锣,其锣圆面中间凸起一个馒头大小疙瘩,与锣并提一个木槌,盲人以木槌击锣,即发出“当当当”的清脆锣声。盲人算卦多靠占卜。方法是让卜者摇钱六次选一枚,交付盲人用手按字满(清朝制钱后边是满文),然后在算盘上记数字,再按八字、阴阳、五行去推算。信这种盲先生的人很多,遇有疑事难决的人家,往往请盲先生到家里算卦。唱曲子是泰城盲人收入的艺术手段。盲人眼睛看不见,但他们多数人智力很好,再加上他们学艺刻苦用功,不仅会唱曲子,还会使用胡琴、三弦,竹板之类的乐器。泰安城流动人口古来较多,每逢庙会等节气,盲人或三人一伙,或两人一对,走到人群中唱曲挣钱。尤其在夏天,人们都喜欢到街上乘凉消夏,盲人往往会抓住这个机会出来为人们唱曲凑趣,当然听曲的人不会让他们白劳动,大家会主动或多或少地掏出钱来充作盲人的酬劳。偌大一个泰城,也有人主动请盲人到他们住处或家中唱曲,这事先都要讲好唱的内容和报酬数量。盲人卖唱,主观上讲是他们的谋生手段,就客观而言,也丰富了泰城民众的文化生活内容。

      泰城盲人还有另一种谋生手段——做生意。一是卖香料。每逢端午节泰城民众家家都喜欢缝制荷包香袋,认为戴上它可以防祟辟邪。对于这种每年都来的商机,泰成盲人当然不会放过。于是,每逢端午节日来临前几天,他们就从药店里赊回一宗雄黄、朱砂之类药物,经过简单加工,从五月初一开始沿街叫卖,一直卖到初五。二是卖色子(骰子)小窑。泰城风俗,过年时闺阁中人(姑娘)不能出门,只能在家里玩色子、小窑。色子方形,就是骰子类娱乐品,用骨头或木头做成,六个面上皆刻点数。小窑木头做成,面上刻八仙、妖仙之类人物。玩时掷骰子数点,按点数对内容,如成仙,或成妖。每年泰城内这类玩具畅销,不知盲人从何时揽下了这个营生。年复一年,都由他们进货于腊八节后沿街叫卖,十分畅销。

      普济堂内供养盲人名额有限,更多的盲人不在官粮供养之列。不受官府供养的泰城盲人虽然也有的寄居于普济堂,他们生计无着,只好讨饭为生。自身条件决定了他们的乞讨手段只能沿街叫唱,从而形成了大街上经常可见的瞎子沿街叫唱的情景。这种乞讨被称之为“叫街”,场面可用惨烈形容。大街上,寒风里,盲人夫妇携儿带女沿街叫唱。大人一手挎个破篮子,里面放破碗或小铁筒,一手持引路竿摸索前行,孩子则牵衣紧随父母。全家人皆面容黑黄憔悴,衣服褴褛不能遮体,乱发夹草,满积灰尘。他们所唱之曲凄厉哀婉,词句大多出于悲情戏剧,一路唱来,声状皆如秋风寒蝉。同样衣履破烂,同样蓬头垢面,而不会唱的瞎子则喊:“行好积德的老爷、奶奶们,瞎子命苦啊!您有吃不了的残汤剩饭,花不着的一文半毛,可怜可怜俺吧!”声色悲楚,使人不忍。他们大多出现于九月九香火会期间。遇上有人舍干饭,则放于蓝中,有人舍汤水,则盛于碗和筒内,或接着喝下。

      盲人下葬习俗

      泰城盲人死后,官府按例发给薄皮棺材一口。活养死葬,对于泰城盲人而言,这真算得上是皇恩浩荡了。

      泰城普济堂盲人下葬,有着鲜为人知的习俗。据知情人讲,盲人死后入殓,衣着与常人无异,但堂内主持丧葬仪式者要在亡者枕头两侧各放一枚鸡蛋,棺内四角还各扣一只黑碗,并且还在尸体臀下放一缕麻。据说,此意是让亡人来生变马报效国家。两枚鸡蛋是马眼,四个黑碗是马蹄,一缕麻是马尾。

      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多人相信人死后可以转生。中国传统道德讲感恩图报的观念,瞎子受了皇恩自然应该于来世回报,这种观念促成了泰城盲人奇怪的下葬习俗。清人许叔平在所著《里乘》“变驿马”篇里记了这样一件事:兴平县普济院一老乞丐将死,要求伙伴为他手足穿上鞋子。人问缘由,他说,我活着受普济院收养,无以为报,愿死后转世变一匹马报恩。手足无鞋,我怎么跑得了路。于是,伙伴在他手足处各放一个瓷碗。(乞丐习俗,碗即鞋子)之后,老乞丐才足愿而咽气。泰安盲人下葬习俗,成为这个故事的延续。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程妍妍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