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0日 星期三

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健康频道 > 健康新闻

"两保"并轨争取今年完成 医药价改近期或有大突破

2015-03-13 09:38:00 作者:王雅洁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屡次传递出医保并轨的信息。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联组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透露,针对医保并轨的问题,目前还做不到“三保合一”,可以先做到“两保”合并。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屡次传递出医保并轨的信息。在日前举行的一次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别联组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晓伟透露,针对医保并轨的问题,目前还做不到“三保合一”,可以先做到“两保”合并。

      事实上,国务院此前就曾提过“三保合一”的目标,但是截至目前,两保合一都未能全部达成。

      有医药界政协委员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从技术角度来说,并轨已经没有大的障碍,关键一点在于户籍制度的障碍尚未打破。

      三保没合一先两保合一 

      根据国家人社部的最新统计,目前我国三项基本医保制度就是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农合,覆盖人数已经超过了13亿人,全民医保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但是,由于城乡、地域发展水平以及职工与居民身份等差异,形成了割裂的强制性职工基本医保制度和自愿性城镇居民基本医保制度以及新农合制度,待遇差别依然很大。

      早在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文要求由中央编办负责,在当年6月底,完成整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职责。但时至今日,全国层面的“三保合一”进展仍十分有限。

      多年来,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三保”都处于各自为政的管理体系。其中,人社部管理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国家卫生计生委则负责新农合的管理,上述模式导致管理制度条块分割、管理成本高昂。基于此,马晓伟透露,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政策制度争取2015年完成。

      根据统计,全国范围内已经有包括浙江、重庆等多个省份或社保统筹地区完成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整合,并建立起统一的、城乡一体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制度并轨后,不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的城乡居民,包括农村居民、城镇非从业居民等,均可参加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省份内实行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实现统一的管理部门、筹资标准和信息系统。而新农合基金和城镇居民医保基金统一为城乡居民医保基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还获悉,医药价格体系的改革,近期也可能迎来重大突破。目前,国家卫生计生委和有关方面正在就医疗服务价格提升的文件进行会签。

      户籍壁垒拖后腿?  为何一直未能如期达成国务院要求的三保合一?究其深因,除了管理尚不够集中的问题,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户籍壁垒没有被打破。

      

      有医药界政协委员对记者表示,由于长期存在的户籍壁垒限制,导致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医保衔接上的问题。

      从失地农民的角度来看,当农民进入城市后,只要其拥有农民的身份,不管进入到新建的城镇,还是进入到传统的城市生活,按现行规定,均能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而且,在有一些状态下,可能会出现两种保险。上述医药界政协委员指出,医疗保险的缴费和受用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也就是说,新农合不会因为个人缴费的停止而废止,只要他的新农合医保卡存在,就能享受新农合医保的服务。

      而在新农合保险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如果新办理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就会出现双重保险,这种双重保险的出现导致其有可能对国家公共卫生财政资源产生双重侵占。

      除了双重保险的出现,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失地农民进入传统城市或者新建城镇后,一旦落户,就面临费用对接的难题,也就是如何才能将原有新农合缴保的部分转换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中,实现无缝对接。

      为解决这些推进城镇化医保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上述医药界政协委员认为,下一步,应该尽快建立信息共享系统,实现异地新农合支付的顺利衔接,联网联动一旦完成,异地支付不成问题。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何红纬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