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打虎是《水浒传》最精彩的章节之一,最让读者津津乐道的是武松的十八碗的海量。武松来到景阳冈,酒家道:“俺家的酒虽是村酒,却比老酒的滋味;但凡客人,来我店中吃了三碗的,便醉了,过不得前面的山冈去:因此唤作‘三碗不过冈’。若是过往客人到此,只吃三碗,便不再问。”武松笑道:“原来恁地;我却吃了三碗,如何不醉?”酒家道:“我这酒,叫做‘透瓶香’;又唤作‘出门倒’:初入口时,醇浓好吃,少刻时便倒。”武松喝的‘透瓶香’是今天的白酒吗?
答案是肯定的,武松喝的‘透瓶香’不是今天所说蒸馏而成的白酒,据《宋史·食货志》,酿造酒分大酒、小酒。小酒“自春至秋,酝成即鬻”,不经过蒸煮,随酿随卖,发酵和老熟的周期都很短,不需要“老熟储存”,如果储存的时间稍长一点,就要发酸、沉淀、变质,不能饮用;大酒是经过腊月下料,采取蒸煮工艺,经过“酿”、“蒸”出来的新酒还要存储半年,待其自然醇化老熟,史称“候夏而出”。这种酒精浓度高,酒的品质(色、香、味)超过“小酒”,因其从生产到喝酒还需要等待近一年的时间,价格当然也昂贵得多。这种从酒质来划分高档与抵档的方法,实际上是将人分为了贵族与平民两个等级,自然而然的也就出现了村酒和老酒的称呼,看来武松喝的十八碗的‘透瓶香’是村酒中的精品,比那官老爷喝的老酒的滋味。
村酒按澄清杂质的程度有清浑之分,大名府梁中书为给蔡京祝寿,杨志押送生辰纲,杨志一行来到黄泥冈来,那十多个军汉看见白胜挑着一副担桶赶忙问:“你桶里是甚么东西?”白胜应道:“是白酒。”众军立即来了精神:“我们又热又渴,何不买些吃,也解暑气。”
白胜卖的白酒就是一种没有蒸煮的小酒,是当时质量最差的一种酒,一般只供乡村出售或自家饮用。鲁智深对桃花村刘太公道:“洒家不忌荤酒,遮莫甚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估计浑白酒可能是最低档的酒了。
水浒中也有老酒,孔亮的青花瓮就是老酒。“店主人却捧出一樽青花瓮酒来,开了泥头,倾在一个大白盆里。武行者偷眼看时,却是一瓮灶下的好酒,风吹过一阵阵香味来。武行者不住闻得香味,喉咙痒将起来,恨不得钻过来抢吃。”对于一个酒徒见了好酒,哪有不吃的道理,抢吃一词说明了确实是好酒。当然皇帝的御酒一定是好酒,宋朝的宫廷酒是从各地名酒之乡,调集酒匠精心酿制而成的,宋朝名酒三白泉是大宋御酒之一,水浒第75回阮小七等人偷吃了御酒,“船稍头有一桶白酒在那里”,于是装上十瓶冒充,这十瓶冒牌御酒大大激怒了水泊群雄,酒豪鲁智深尤其不满:“入娘撮鸟,忒煞是欺负人!”“村醪白酒”之低贱可见一斑。
水浒中的酒的度数都不高,但是梁山好汉贪杯的确不少,误事的也不少。宋江在浔阳楼上独自一人喝酒,乘着酒兴吟诗作赋,“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被人告发,身陷江州大牢,晁盖带领众人江州法场,宋江只有上梁山,成为主流社会的对立面,这对宋江来说是一个悲剧,对梁山事业何尝不是一个悲剧。不过他和卢俊义、李逵最终都死在酒上。秦明喝醉后不能回青州,被宋江用计逼反,还搭上了一家老小性命;青面兽杨志在黄泥岗喝酒解渴,中了蒙汗药,被劫了生辰纲。九纹龙史因为中秋与少华山占山为王的强盗神机军师朱武、跳涧虎陈达、白花蛇杨春喝酒,被人告发,不得不烧了庄院。他们都因为喝酒,被主流社会淘汰,走上了亡命天涯的道路,对他们来说都是对自己理想信念的背叛。
但是鲁智深是一个特例,鲁智深在五台山曾两次醉酒闹事,第一回是酒后四处呕吐,拿吃剩的狗腿往和尚嘴里塞,醉态百出;第二回醉酒打坏了山门,打伤和尚,又把四大金刚打了个稀巴烂,祸闯的不小。这两次喝酒是应为鲁智深三拳打死郑屠后流亡,不得不出家,心态还没有从失衡中平衡过来,喝酒成了解愁的方式。后来鲁智深上梁山后,在意没有喝酒误事,也许占山为王的生活方式适应他,他在追求自己的方式,一个大字不识的和尚,通过自己的追求京能写出圆寂时的对子,大概是不喝酒的功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