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9日 星期一

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2014专题 > 刘传录 > 作品一览

水浒中的许贯忠是作者罗贯中的“本我”吗

2014-03-12 18:28:00 作者:刘传录  来源:大众网
《水浒》的作者基本有了定论,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而成,书中第九十回"双林镇燕青遇故"中出现了一个名字叫许贯忠的世外高人,和罗贯中的名只差一字,“许贯忠”是出现于《水浒全传》征辽得胜归来路上的隐士人物。在明朝万历22年(1594)“书林双峰堂余文台”刊刻的《水浒志传评林》和万历24年(1596)安徽袁无涯刊印的《忠义水浒全书》中,都有许贯忠这个人物出现。虽然在这两种版本里,对许贯忠的籍贯、居所的描写文字稍有不同,详略也各有差别,但对他身世经历和才干际遇的介绍犷却基本一致。其实许贯忠或许是作者罗贯中不自觉的把“本我”暴露出来了。

      《水浒》的作者基本有了定论,施耐庵和罗贯中合作而成,书中第九十回"双林镇燕青遇故"中出现了一个名字叫许贯忠的世外高人,和罗贯中的名只差一字,“许贯忠”是出现于《水浒全传》征辽得胜归来路上的隐士人物。在明朝万历22年(1594)“书林双峰堂余文台”刊刻的《水浒志传评林》和万历24年(1596)安徽袁无涯刊印的《忠义水浒全书》中,都有许贯忠这个人物出现。虽然在这两种版本里,对许贯忠的籍贯、居所的描写文字稍有不同,详略也各有差别,但对他身世经历和才干际遇的介绍犷却基本一致。其实许贯忠或许是作者罗贯中不自觉的把“本我”暴露出来了。

      一般来说,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潜意识的原始“我”,“自我”是现实中“我”,“超我”是道德化、理想化的我”。罗贯中在创作中也会不由自主让不同的我发挥作用。罗贯中不会无言无辜的在作品中出现自己的名字,一般说来,大部分北方的情节都是罗贯中写的,所以五台山见到地许贯忠的场景一定是罗贯中写的,罗贯中用自己的全部心血把自己曾参与过的农民起义演绎到他的老师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心中心中也越来越矛盾,他的“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互相占据主导。“自我”让他用高昂的笔调把梁山起义不断壮大形象的表达出来,随着起义军在罗贯中笔下的成长,已经可以和朝廷对抗;“超我”让他的忠君思想不允许的创作推翻朝廷,可是他又不能给起义军找到出路,只有用忠义来要求他们,不忍心让他们失败,只好选择招安这条路。所以罗贯中写完大败辽国,为汉族长了志气。但是在后期的写作中,罗贯中越来越矛盾,他看不到出路,更左右不了朝廷,现实主义的表达手法只好看着自己心爱的梁山好汉受奸臣的排挤打击,招安伊始,梁山的夙敌童贯就启奏皇上"这厮们虽降,其心不改,终贻大患。以臣愚意,不若陛下传旨,赚入京城,将此一百八人,尽数剿除,然后分散他的军马,以绝国家之患",企图将这支军队消灭干净。

      在忠君和心中好汉的思想天平上,罗贯中还是倾向了他的思想的支柱—忠君,把他心爱的梁山好汉的结局安排为一个让人发醒的负面典型,以死伤病残"十损其八"的惨重代价,为统治者立下奇功大勋。“超我”罗贯中还不放过最后所剩的好汉,卢俊义被骗至京师,天子当面将放有水银的"御膳"赐予他致死,宋江则被天子所谓安抚赏赐的"御酒"所毒死。

      “本我”的罗贯中知道自己笔下好汉的下场,他多么希望他们急流勇退,在一次次胜利后,他再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好汉受伤,决定自己站出来,驾驭自己的好汉,于是为汉族雪耻的征辽得胜归来时,用自己潜意识里的的“本我”化为许贯中,为自己心中的好汉指明最好的出路,他用自己最喜欢的燕青作为道具,实现了“本我”的为造反者提供的出路。如果说作者塑造了王进这个典型是为了向世人说明,隐居乡里,不上梁山,不造反才是最好的出路,那么作者特别是施耐庵给梁山上的造反者安排的出路应该是下场悲惨,所以罗贯中在最后定稿时不忍把他心中的好汉安排为悲惨死去,他要给他们出路,但是以他的思想水准又没有好的出路,只有让他们选择隐居山间世外。

      罗贯中按耐不住自己的想法,从幕后跳到前台,“本我”化为许贯中,把燕青引入他理想的隐居地。告诉一个最不需要隐居的燕青,是因为燕青有皇帝的赦免诏书,有生命的保证,如果一个这样的人都隐居了,其他好汉还有什么理由不隐居。罗贯中心中理想的隐居地就是是书中许贯中的隐居地:树木丛中,闪着两三处草舍。内中有几间向南傍溪的茅舍。门外竹篱围绕,柴扉半掩,修竹苍松,丹枫翠柏,森密前后。燕青连称赛桃源,是一个隐居的好地方。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借用许贯中说出了一番隐居的大道理:

      俺又有几分儿不合时宜处。每每见奸党专权,蒙蔽朝廷,因此无志进取,游荡江河……奸邪当道,妒贤嫉能,如鬼如蜮的,都是峨冠博带;忠良正直的,尽被牢笼陷害。小弟的念头久灰。兄长到功成名就之日,也宜寻个退步。自古道:“雕乌尽,良弓藏。”

      说得燕青点头嗟叹。由于罗贯中的无奈和忠君思想作怪,燕青没有把隐居的出路传达给大家,而是最终为朝廷出力平叛,在平方腊时"十损其八",梁山好汉以悲惨的结局落下帷幕。

      其实,这样一个结局并不是偶然的。在我国历史上,历代都有排挤残杀功臣良将的事发生。春秋战国时,吴国的范蠡就以"蜚(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论断,对功臣在成功之后遭受残害的必然性做了概括,并向文种提出功成隐退的忠告。统治者在夺取政权之后,要千方百计残杀功臣,这是统治阶级本性所决定的,《水浒》作者深知这一点。在功成名就后,罗贯中还是把自己通过许贯中宣传隐退思想重新提出来。

      征讨方腊成功之后,燕青对于许贯中的隐居思想有了更新的认识,他拒绝还朝受封。燕青在主动"招安"的过程中有突出的表现,李师师处的关节打通、向徽宗面述梁山招安之意的都是燕青一手策划的;得胜归来,燕青逃离官场,借古喻今劝告卢俊义,不能不说是许贯中教育的结果,也是罗贯中的真实意图。

      罗贯中对最后侥幸活下来的好汉大都安排了隐居。李俊太湖小结义后,李俊劝费保到朝廷做官,费保回复李俊说:"为何小弟不愿为官?为因世情不好有日太平后,一个个必然来侵害你性命。自古道:'太平本是将军定,不许将军见太平。'此言极妙。今我四人既已结义了,哥哥三人,何不趁此气数未尽之时,寻个了身达命之处……以终天年……"费保一席话何尝不是许贯中的翻版,李俊幡然醒悟,偕童威、童猛和费保四人扬帆出海,在世外创建了一番事业,使李俊成为梁山好汉中下场最好的人之一。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罗贯中认为:隐退是梁山好汉唯一的、最好的出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聂艳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