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李汶
泰安日报社·最泰安讯 近年来,泰安市委、市政府把建筑业作为助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肥城建安”和“泰建索道”两大知名品牌闻名全国,形成了包含建筑施工、设备安装、水利水电、公路工程、轨道交通、石油化工、输变电、冶金、环保节能等多领域、多专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也涌现出了一批深耕主业、拥有较高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骨干企业,对拉动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建设、扩大劳动就业和改善人居环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塑造品牌优势。
龙头企业最能代表品牌形象,泰安始终把培育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建立了企业资质晋升培育机制,对综合实力优,晋升特级资质意愿强企业实行“一企一策”,跟进服务,逐项解决企业升级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力争施工特级资质企业尽快实现零突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超过1亿元企业63家、过10亿元企业13家、过50亿元企业4家。充分发挥本土建筑企业在“招大引强”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招引央企、知名民企在我市设立区域总部、功能型总部。肥城市高标准建设建安总部经济区,先期投资68亿元,占地5000亩,建筑面积140万平方米,已入驻高等级资质企业54家,建成了国内领先的特色总部经济区。
坚持链式集群发展,提升整体实力。
泰安强化上下游延伸、左右链配套,在提升产业链、价值链上实现突破。深入挖掘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的潜力,提高建筑业相关领域配套服务一体化水平,逐步建立完善的产业体系。产业链前端着力抓好规划设计、勘察勘探、咨询服务等环节,后端着力抓好装饰装修、物业服务、项目管理、资产运营等环节,持续提升建筑业附加值。积极对接大型国企,搭建合作平台,扶持本地企业以股份合作或项目合作等方式,向公路、铁路、轨道交通、隧道、水利、民航等重点领域拓展,向科技含量高、技术难度大、盈利水平强的高端市场进军,培育形成新的增长极。实施建筑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成立建筑企业外出施工行业党委,党建引领、统筹谋划市内、国内和国外“三个市场”,实现由单一市场向多元市场转变。泰安外出施工15万人,施工区域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阿尔及利亚、沙特、约旦等36个国家和地区。今年2月,全省建筑业发展和外出施工工作会议在泰安肥城召开,全省推介肥城外出施工经验。
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绿色转型升级。
泰安市住建局印发实施了《泰安市推广装配式建筑工作导则》,按照“政府项目+市场项目”两条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和示范引领,强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政府投资或国有企业投资的新建民用建筑全面实施装配式建筑,新供地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装配式建筑面积占该项目地上总建筑面积的比例2023年达36%,并按2%逐年递增,到2025年达到40%以上。目前,泰安市已建成21个装配式产业基地,其中省级5家;设计、生产、施工监管体系日趋成熟,联强科技等产业基地走在了全国前列,在向外输出技术、在外地合作建厂生产和施工等方面实现突破。2023年以来,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67.65万平方米,占新开工民用建筑比例47.54%,打造了山东科技大学公寓楼、泰安师范附属学校教学楼等典型示范项目。
泰安市住建局将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筑业改革发展的各项部署,持续巩固“肥城建安”和“泰建索道”两大知名品牌的同时,全力打造“泰安建造”新品牌,持续稳固泰安建筑业优势产业地位,推动泰安由“建筑业大市”向“建筑业强市”转变。
【泰安日报社 · 最泰安全媒体 通讯员:李燕】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李汶
2018年9月26日,泰安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揭牌成立,成为我省首家市级行政审批服务局,共42个部门505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数据显示,五年来,泰安企业办事平均用时减少62%,提交材料减少46%,跑腿次数减少81%以上,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详细]
今年以来,全市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现代物流破题起步,为活跃城乡消费、保障流通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1-9月份,全市累计实现网络零售额109.53亿元,同比增长19%。[详细]
11月4日上午,泰山冠军系列赛·2023泰山100越野赛在泰山风景名胜区红门广场鸣枪开赛,来自全国各地的近500名跑者齐聚五岳之首,登临泰山之上、穿行山谷之间,展开属于勇者的巅峰对决。[详细]
为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依据有关规定,结合《山东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我市实际情况,制定本预案。适用于泰安市行政区域内出现除沙尘天气外的重污染天气时的应急工作。[详细]
前三季度,泰安市商务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决策部署,牢牢把扩消费、稳外资、稳外贸、强招商等重点商务工作抓在手上,创新实干、奋力争先,全市商务运行稳中向好,各项指标增幅实现“进八奔五争前三”。[详细]
随着全市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纵深推进,各项保运行、稳增长、增动力的政策举措落实落地,项目建设取得新成效,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全市第二产业发展持续回升,量增质提。前三季度,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979.3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连续三个季度居全省第1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