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放弃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带着对群众的真情和务实的作风投入到脱贫攻坚第一线。他们走访对接、解疑释惑、扶危济困,与群众一起顶酷暑冒严寒,同吃同住共劳动,汇聚党群一条心。他们抓党建强基础,理路子促发展,办实事惠民生,让改革的阳光遍洒乡村,让群众得到实惠、感到温暖。
累计入户走访群众33821户,争取资金3378万元,实施行业扶贫项目231个,投资7599万元……
他们就是驻东平的“第一书记”。
抓党建强班子 提升村级治理水平
“第一书记”把建强村级班子作为第一责任,在提升村干部能力、引导党员发挥作用、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健全治村理事制度上下功夫,不断增强村级“软实力”。
在这里,泰山学院驻沙河站镇洪福寺村“第一书记”杨仲水,教育引导村干部依法治村,帮助村集体依法收回60余亩坑塘、荒片,赢得了群众认可,提高了村干部威信。
在这里,市派老湖镇前茶棚村“第一书记”陈培元,引领村党支部转观念、换脑子、探路子、保增长,村“两委”班子由弱变强,引领村里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在这里,县派州城街道王庄村“第一书记”栗文华,按照“干部分工负责,党员分片联户,全员分线作战”的三分工作法,提高了党支部战斗力和凝聚力,极大推进了移民社区建设的开展。
抓重点求突破 帮包成果丰硕
光说不练假把式,抓党建促脱贫决不是“嘴上功夫”。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要得到群众的认可,就得苦干实干。
精准扶贫见实效。一年来,25个省派“第一书记”帮包村贫困群众由2014年底的2664户、8894人,减少到961户、2792人。在工作实践中,“第一书记”发挥扶贫资金项目的撬动作用,走出入股分红、委托经营、一村一品、资产发包四条产业扶贫路子,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接山镇夏谢五村以30万元专项扶贫资金为酵母,吸引投资500万元,建设14栋智能养鸡大棚,贫困户及其他户筹资251万元,占股51%,其中专项扶贫资金30万元按贫困人口人均394元入股,贫困户及其他户自筹资金221万元入股,贫困人口年分红1000元左右,实现了扶贫资金效益最大化。
办好实事惠民生。“第一书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盼望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在道路建设、电网改造、农田水利、文化娱乐等方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省水利厅选派到大羊镇的4位“第一书记”,利用派出单位优势为帮包村争取水土保持、小农水等多个项目,总投资685万元,改善了村级基础设施。
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5位“第一书记”协调济宁市广联医药连锁有限公司为贫困户捐助100个总价值2万元的小药箱,协调安利山东公司为5个帮包村配备了老年人健身器材。
理清路子促发展。“第一书记”主动出主意、想办法,提升村级“造血”功能。采取邀请专家讲课、联系企业到村考察等多种方式,帮助集体增收、群众致富。
省水利移民管理局驻新湖镇堤子村“第一书记”李军,争取资金维修村里17个闲置大棚对外发包,村集体年增收7万元。
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局驻银山镇前银山村“第一书记”季新民,争取资金350万元,帮助村里建设食品加工厂一处,建成后村集体年增加租赁收入25万元。
扶贫扶智 推进乡村文明
既扶经济之贫,又济精神之困。“第一书记”结合部门特点和扶贫开发的需要,从送农业技术、经营知识、健康服务、文化活动等开始,帮助群众活跃精神生活、接受先进文化、提高生活质量。
泰山学院组织11个中层部门深入到帮包村,开展庆“六一”献爱心活动,并通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聘请大学生任“第一书记”助理等活动开展教育扶贫。
市派老湖镇前茶棚村“第一书记”陈培元,倡导村里成立红白理事会,制定出红白事办理制度,每桩事能节省4000元,破除陈规陋习,形成节俭新风。
协调推进 凝聚强大合力
干部打头阵、部门做后盾。“第一书记”派出单位充分发挥指挥部、协调部、保障部的作用,为“第一书记”驻村开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所有单位领导同志都定期听取“第一书记”的工作汇报,帮助他们理思路、定方向,并到“第一书记”帮包村指导工作。
省水利移民局立足帮包村产业培育,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扶持产业发展。省南水北调局研究确定投资610万元在两个帮包村建设食品厂、果品储存保鲜库。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投资50万元实施了村庄亮化项目,为五个村安装路灯212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