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四心工作法”办好每一起案件
在2013年全省中级法院院长座谈会上,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白泉民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广“四心工作法”,即在审理案件中坚持做到接待当事人要热心、倾听诉求要耐心、审判案件要细心、解决问题要诚心,既讲法理,又讲道理,还讲情理,用“四心”换取当事人的顺心、安心。现在,在审判工作中运用“四心工作法”已经成为钱继红的自觉行动。
李某系某砖厂工人,工作时右臂被机器卷入导致截肢,多次找砖厂老板交涉,一直没有结果。李某家中有年迈的双亲,还有嗷嗷待哺的幼儿,截肢后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生活更加贫困。
开庭时,砖厂老板矢口否认和李某有雇佣关系,作为砖厂工人的李某无法提供砖厂老板雇佣他的证据,案件陷入僵局。通过庭审,钱继红观察到砖厂老板否认雇佣事实时并不是那么理直气壮。于是她决定暂时休庭,做被告的思想工作。
她告诉被告,大家既然是同村,村里的父老乡亲肯定都会知道你们之间是否存在雇佣关系的事实,法院为了查清案件事实,会依法去村里调查取证。但是,被告不但不理不睬,还威胁说:“你操什么闲心,如果你去我砖厂,我养的大狗可不认识你。”
钱继红没有理会砖厂老板的恐吓,三次前去其经营的砖厂调查取证,并走访周围的村民和砖厂工人。第一次去砖厂时,被告不让砖厂的工人开门,无功而返。第二次去砖厂时,被告威胁工人们,法院来人问情况,谁也不能多说话,否则扣发工资,结果被调查到的工人都假装不知情,没人敢提供情况。在得知白天工人们受监视的情况后,钱继红就利用晚上下班后的时间,挨家挨户去找工人做工作。跟他们讲法理、讲人情、讲道理,引导他们换位思考,如果受伤的是自己,别人都迫于老板的威胁不敢作证怎么办。砖厂的工人们被钱继红的执著和细心打动了。
第二次开庭时所有的在场证人都来到法庭为原告作证。在证人证言面前,被告一改以往的嚣张气焰,恳求法庭给他一次调解的机会。最终该案以被告支付27万元赔偿款调解结案。后来被告跟钱继红说:“我原以为原告没钱没势,我就是不承认,法院能拿我怎么样!没想到碰到你这么一位较真儿的法官。我认了!”
舍弃“小家”成全“大家”
近年来,随着案多人少矛盾日益凸显,法官的办案压力越来越大。钱继红作为一名女法官,更是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刘某是一起雇员受害赔偿纠纷的原告,在建筑工地打工时,从干活的脚手架上摔下,导致颅脑和腰椎严重受伤,花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病情也未痊愈。无情的被告见原告伤情严重,竟将原告送至医院后不管不问。
承办该案后,钱继红看到躺在医院的原告急需救命钱,心急如焚。经过查询多家银行,所有的证据指明被告已经将银行存款转移到在重庆工作的儿子名下。要想给原告拿回救命钱,必须马上远赴几千里外的山城重庆。
当时,钱继红已经怀孕两个多月,家人和同事们都担心她腹中的胎儿,不同意她去重庆。但是,钱继红考虑到自己既熟悉案情,又在重庆上了四年大学,熟悉重庆的每一条街道,自己去,能更快地将赔偿款保全,确保原告后续治疗。
钱继红不顾大家的劝阻,连夜带着书记员去了重庆。
30几个小时的火车,到达重庆菜园坝火车站时,钱继红的腿和脚都已经浮肿得穿不上鞋。但她顾不上这些,立即前往银行查询、冻结、扣划,终于为原告保全到16万元。
紧张的来回奔波,钱继红出现了先兆性流产症状,听着公婆的责备,丈夫的埋怨,钱继红心里真的害怕了,害怕未曾谋面的孩子从此不能相见,害怕无法向爱人交代,到了深夜,只能偷偷地掉眼泪,默默祈祷孩子平安,请求他不要埋怨妈妈……
2007年1月,钱继红做了妈妈。因为法庭事务繁忙,她没休完产假就回到了工作第一线,哺乳很快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按照规定,女职工在产后每天都会有两个小时的哺乳时间,可钱继红家距离单位有近一个小时的路程,两个小时的时间还不够打个来回。思前想后,钱继红选择了坚守岗位。于是,她的婆婆每天抱着嗷嗷待哺的孩子坐公交车来法院找钱继红给孩子喂奶,日复一日,持续了一年。
钱继红的丈夫是一名人民警察,2008年四川“5·12”大地震发生后,他积极请缨奔赴抗震救灾的第一线。3个多月的时间里,钱继红只能将孩子扔给婆婆。
有一次,婆婆因肌肉瘤动手术住院,钱继红既要照顾生病住院的婆婆,又要上班、照看孩子,一时间家里的重担全落在了她一人身上,婆婆劝她向领导请假照顾家庭,她说:“妈,放心吧,这点儿困难算得了什么!”
钱继红年纪渐大的父亲,不能外出打工,在家照料着几亩地,有一次父亲晒粮食时,不小心从房顶掉下摔坏了腰椎,而同时钱继红的儿子由于缺乏照顾,高烧40度,引起高热惊厥,也住进医院。那段时间正忙着处理一批土地承包案件,连周末也要加班,她独自默默承受着这一切,白天照常上班忙于送达、开庭、调解,晚上把案卷带到医院查阅卷宗、书写判决,没请一天假,没误一次庭审,没少处理一件案件。
扎根基层无怨无悔
2004年夏天从重庆工商大学毕业后,钱继红在徂徕法庭一干就是11年。一个女孩子,当初为什么选择来到偏远的山区工作呢?
钱继红回忆说:“毕业的时候,我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的研究生,也考取了山东省委组织部的选调生。当时正值中央呼吁聚焦‘三农’问题,我是农民的孩子,既然与‘三农’问题不期而遇,那就选择扎根基层,放弃了深造研究生的机会。”
十余年里,看到同学朋友在大城市工作得风生水起,想到自己仍在农村,条件艰苦。钱继红也曾彷徨过、郁闷过、心理失衡过。
钱继红回忆了刚到法庭时的景象。那时,徂徕镇办公用房紧张,法庭与几个单位共用一座陈旧的三层办公楼。办公室里没有一件像样的桌椅,老式的木窗到处透风,夏天还好过,一到冬天,取暖就靠烧炉子。大家都穿着厚棉鞋,几个法官挤在一间办公室围着火盆办公,写一会儿法律文书就跺跺脚、搓搓手,稍微暖和一点就继续写。当时钱继红心里充满了委屈与失望,真想一走了之。
但这种情绪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庭长对我说,女法官更容易和群众沟通,乡村法庭需要你。我动摇的心又定下来了。而且看到身边的同事也一样风里来雨里去,坚守岗位,我岂能当逃兵?”钱继红说。
在长期的执法办案中,钱继红与当地老百姓打成了一片。
徂徕山是革命老区,交通不便,民风淳朴。刚到法庭时,钱继红看到附近村落的老百姓,遇到婆媳吵架、邻里纠纷甚至菜市场上的缺斤短两都来法庭找“说法”。如何将书本上的法言法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将法理说到老百姓心坎里去?这对刚出校门的钱继红来说,是个不小的考验。
慢慢地,钱继红观察到周围的同事们经常走出法庭,带着案子到老百姓家中去,到田间地头,跟老百姓拉家常、讲老理。她也逐渐改变了办案之初,坐堂问案、就案办案,单纯讲法论道的工作方法,而是走村入户,了解风土民情,熟悉乡村俚语,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
审判中,钱继红尽量少用“诉讼、回避、法律关系、举证责任”等百姓听不懂、不明白的词语,而代之以浅显易懂的语言。针对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坚持“现场必去、原因必查”的原则,反复到现场,实地察看,充分了解案情;针对邻里纠纷、婚姻家庭、赡养纠纷等案件,侧重于讲情理,多调解,尽可能地到案发地开庭,努力实现“办结一件、教育一片”的办案效果。
“任何岗位都一样需要有人坚守,在这里我能为百姓做点实事,这就是人生价值。”钱继红看了一眼挂在衣架上的法袍,目光坚定地说。
看着眼前的钱继红,记者蓦然想起了来时路上看到的女菀花。
钱继红如同女菀花一般,在徂徕山脚下的土地上绽放着别样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