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真正变革,信息技术将可能成为累赘,沦为一种烧钱的行为。”
7月12日,在中国教师报举办的第四届全国教育局长峰会上,听到专家抛出这样的观点,山东省肥城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张衍峰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专家的观点又一次印证了他们正在探索的“导学案+微视频”翻转课堂的前瞻性。
山东省肥城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杜君河一直力挺这场以“导学案+微视频”为载体的课堂变革。在他看来,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是用来支持落后的教学方式。因此,从这场改革一开始,肥城市教育局所推动的就是基于信息技术和高效课堂的双重转型,这无疑是一场“互联网+”背景下课堂的华丽转身。
课堂像看电影一样好玩
晒书城小学是肥城市最偏远的一所村小,这里的学生都喜欢到教学楼走廊的电脑前“围观”。通过“肥城市小学同步学习网”,可以与城区的孩子一样享受到优质的微视频资源。
校长郭皓东说,为了让所有的设备、资源发挥最大作用,学校专门将4台电脑安置于一楼两侧的闲置空间,电脑直通“肥城市小学同步学习网”,现已成为学生在课余时间最喜欢去的地方。
有了微视频,受益最大的是农村学校的师生。57岁的王庆营是边院镇过村小学数学教师,他自称是这场改革最大的受益者。作为年龄偏大的教师,王庆营常年坚持的教学方式就是自己讲、学生听,很辛苦却并不出成绩。现在的他上课变得轻松了,微视频用起来越来越顺手,学生在课堂上像看电影一样,学习兴致高了。“以前学生的成绩优秀率只有60%多,现在优秀率一直保持在75%以上,更重要的是,学生更喜欢学数学了。”王庆营说。
“恐龙世界、拼泥板、彩墨游戏……这些好玩的微视频以前我从没见过,现在随时都可以上网看了!”自从有了微视频,汶阳镇小学四年级学生刘倬宁更喜欢学习了。他的妈妈告诉记者:“以前最头疼的就是辅导孩子做作业,现在有了微视频,孩子有问题不用问我了。”
微视频带来的诸多好处,汶阳镇教办主任聂海林曾作过系统总结。在他看来,网络环境下的微视频扩大了学生学习的时空边界。学生在课外或回家看教师的视频讲解,完全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进行,不必像在课堂上听教师讲课时那样紧绷神经,担心遗漏什么,也不用害怕因分心而跟不上教学节奏。学生观看视频的节奏快慢完全由自己做主,看懂了就快进跳过,没弄懂的就倒退反复观看,也可以停下来仔细思考或记笔记,甚至还可以通过聊天软件向教师和同伴寻求帮助。
如今,肥城市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教室内外、走廊、校园,处处建成网络终端,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点播学习。优秀教师的导学案、微视频走进了农村小学,走进了偏远山区学校。局长杜君河介绍说,“导学案+微视频”的翻转课堂呈现出三种样态:一是条件好的市直学校,师生人人具备移动终端,实现“全天候智能交互学习”;二是家校都有终端,教室内只有一个固定终端的学校,实现“家校智能交互学习”;三是教室内仅有一个固定终端的学校,实现“课内智能交互学习”。
对于“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冲击,一直存在不同的声音。但在杜君河看来,关键是先用起来,只有用起来才知道好不好用,才能发现其中的优势与劣势。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谁重视信息化建设,谁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赢得主动。要推动肥城教育再攀高位,信息化建设必须先行。
告别一个人的“孤独教研”
肥城市之所以能够顺利实现课堂翻转,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该市不同学校之间和各学校内部都建立了基于共享、共建、共进的专业发展自组织——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搭建了资源支撑服务与展示平台,形成了基于共同体和信息化的“教学研一体化”生态教学新体系。
而在过去,农村小学的校本教研一直不瘟不火。与全国许多农村学校一样,由于布点分散,许多农村小学都是单人单科教学,所谓的校本教研只能是一个人的“孤独教研”。教而不研则浅。从一线教师逐步走到局长岗位的杜君河清楚地知道教研的重要性,学校间教研水平均衡发展的重要性。于是,在教育局的倡导下,各学校以教研共同体为核心,创设学校联动发展平台,盘活各自教学资源,实现各学校内涵发展。
“我们学校规模小、师生少,原来自己关起门来搞教研,教师容易倦怠。”郭浩东说,“现在教研共同体‘逼着’大家一起赛课、一起教研、一起学习,80%以上的教师都有赛课展示的机会,所有的教师都参与教学微视频和导学案的研发,村小的教师也“站”到了全市统一的教研发展平台之上,业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实际上,早在2003年,肥城市就建立了基于校本教研的联片教研区;2014年初,又建立了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共同体。市教研室主任周春生介绍说,为改变“有路无车”、“有车无货”的现状,他们立足解决“没的用”、“不好用”、“不合用”的问题,坚持自主开发为主、学习借鉴为辅的原则,集中精干力量,组成研发团队,建设“本土化”的“数字化资源库”,避免师生“无米下锅”、“水土不服”。他们依托共同体,成立了十大市级研发团队,小学5个,初中4个,高中1个;依托学科成立了30个市级学科研发团队,小学12个,初中、高中各9个。各共同体内,又组成若干研发团队。
在共同体发展平台上,教研部门退居幕后,变成了“导演”,学校走到了前台,成为教研的“主角”。采访中,市教研室副主任冯彬告诉记者:“每个共同体承担一个年级的教学微视频开发任务,组织各学科优秀团队集体研发教学微视频,完成后全市在线共享,建起了本土化的微视频教学资源库,实现了市域内城乡所有学校以‘导学案+微视频’为主要助学资源的学习翻转。”
为保证共同体之间“共性”与“个性”的完美结合,教研室引领共同体运用“问题悬挂、问题招标、合作攻关、专题合作”四步走问题式教研策略,开展专题研讨,激发碰撞,生成思维。各成员校结合自身优势,确定研究课题,开展专题研讨合作攻关,集体会诊,草根论坛成为鲜明亮点。每次活动我们都聚焦课堂,同课异构,领衔校提供12门学科示范课各1节,承办校相应提供12门学科交流课各1节,课后跟进研讨交流。
市实验小学是第一共同体的领衔学校,校长雷鹏说,共同体更像是一个大学校,弥补了师资不均衡和学科素养不平衡的问题。这样的教研活动拓宽了研究领域,由重点研究学校自身遇到的小问题拓展到区域内普遍存在的大问题,教研活动打破了学科边界、学段壁垒、学校镇街界限,研究的指向性、针对性更强,提升了研究的高度,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实现了师生的共生,形成了教学研管新常态。
从“互联网+”到“课堂-”
“互联网+微视频”让学校真正成了没有围墙的学校,学生学习的起点也发生了变化。微视频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隐形翅膀”,叩开自主学习之门。
微视频成就了大课堂。在肥城市的中小学,互联网教育的种子已经落地生根。以“导学案+微视频”为主要助学资源的学习翻转已经成为常态,导学案和微视频真正成为学生的“助学神器”。课前,学生根据实际,独学完成导学案,标注疑难和困惑;教师收集导学案,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完成“学生情况前测表”,形成分层教学设计,选择并设计合适的微视频,为课堂视频助学做好前期准备。课中,学生根据任务单,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开展对学、群学,解决课前的疑难和困惑;教师指导学生掌握观看技巧,对于重点难点部分,灵活调控观看节奏,通过暂停、截图、慢放、快进、反复等方式,引发学生思考、观察、交流、回味和强化。
冯彬见证了一路走来的改革。他说,过去基于文本的学习,单纯依赖文本,助学资源相对缺乏;后来基于导学案的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脚手架”,但助学资源相对单一、呆板,不够生动、直观;“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导学案+微视频”催生着教与学的变革,实现了课堂结构的真正翻转。“当然,如果翻转的只是学习的时间和地点,没有翻转接受性学习的实质,那是我们要摒弃的。”
值得欣慰的是,肥城市的翻转课堂从一开始就实现了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双重转型。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路线图,而微视频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最贴心的助学资源。他们在技术上做加法的同时,从理念上开始给教师做减法。
如何让课堂在“互联网+”背景下实现教师教的减法运行,是比信息技术本身更为重要的课题。张衍峰如今有了更清晰的思考,就是在新的课堂环境里,教师有什么事情可以不做,让课堂从“互联网+”走向“课堂-”,“课堂-”就是减去教师为学生做的多余的事情,让教师的支持在学生真正需要的时候发生。比如,教师是否存在过度帮助学生的现象;比如,教师讲多长时间、讲什么,不能再依据课前的预设,而是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以学定教”、“顺学而教”。这一切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真实而开放。
肥城教育人正在揭开教育信息化的神秘面纱。当有人还在追问:翻转课堂到底翻转了什么?翻转课堂能在农村推行吗?若不得不用,我们又该怎样用?翻转课堂是否真的高效?肥城教育人已经用实际行动为这些疑问提供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