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阳县磁窑镇大周村村民将麦秆打捆回收。
□ 本报记者 张强
每年麦收时节,小麦秸秆处理都是农民的老大难问题。为图省事,他们往往将秸秆直接就地焚烧,不仅污染环境,而且容易影响交通安全,引发事故,近些年已被明令禁止。今年泰安市秸秆禁烧情况如何?有没有出现违禁案例?对此,记者进行了调查。
管得严了 不敢烧了
“半个月前还没割麦子的时候,秸秆禁烧的宣传车就开始来回转悠了。秸秆焚烧的危害和影响、发生的典型事故、国家关于秸秆禁烧的相关政策等,大喇叭每天都要喊好几遍,我们天天听,几乎都能记住了。”6月18日,在宁阳县磁窑镇大周村村民冯桂芹的地头,她笑着对记者说。
记者了解到,大喇叭进村宣传是宁阳县筑牢“三夏”秸秆禁烧“防火墙”的举措之一。该县还对秸秆焚烧实施明察暗访,对发现的违禁者予以严厉批评教育,情节严重者追究其法律责任。宁阳县农机局局长孔慧告诉记者,今年该县为做好秸秆禁烧暗访工作,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成员涵盖所有乡镇(街道)的农机站长,麦收期间工作小组进驻农村,检查各乡镇禁烧落实情况。
冯桂芹告诉记者,禁烧工作小组进村后,在村委大喇叭上进行了告知。“每天下午傍黑,都能看到检查人员来回走动,看得很仔细。前些年,村民们都是等天黑的时候烧,不易被发现,现在晚上检查到八九点,没人敢再烧了。”冯桂芹说。
对于秸秆禁烧,暗访督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东平县商老庄乡的麦地里,记者看到由该县农机局、水产局、环保局、公用事业局组成的联合督导小组正在田间认真巡逻,一丝不苟。东平县农机局副局长李忠恕告诉记者,从检查结果来看,今年形势好于往年,没有发现一起秸秆焚烧现象。
秸秆禁烧 深入人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政府部门为保护环境采取了各种措施,农民现在也打心里接受秸秆禁烧。
王叶生是宁阳县伏山镇黄冯村村民,今年65岁,对于秸秆焚烧,他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据他介绍,五六年前他和老伴在自家的地里建了座大棚种黄瓜,占全部土地的三分之二,剩下的地种小麦。小麦和黄瓜长势良好,老两口很高兴,但不幸的是,前年一场大火将大棚化为灰烬。“都是焚烧秸秆惹的祸,当时为了图轻松,小麦割完后就一把火把秸秆烧了,天干地旱的,火没控制住,窜到了大棚里,把大棚也烧了。”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他很是难过。
那次事件之后,王叶生家无论麦收和秋收多忙多累,都没再焚烧秸秆。在他看来,那次教训刻骨铭心。“以前就听别人说焚烧污染大,麦收时节每到晚上七八点,村里烟雾缭绕,很呛人,但也没感觉问题有多大,忍忍就过去了,我家大棚被烧后,才明白焚烧有多严重。”他说。
在广大农村,还有很多像王叶生这样的村民,对秸秆焚烧的认识越来越理性,大多自愿将田地里的秸秆清理出去或打碎埋地。与王叶生年龄相仿的东疏镇赵刘村村民刘海昌是一位退休教师,平时照看孙子孙女,他告诉记者,以前农村人没有环保意识,任意焚烧秸秆,严重损害了空气质量,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焚烧秸秆应予以禁止。“可喜的是,在政府的要求下,禁烧逐渐被接受,成为一种共识,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他说。
综合利用 变废为宝
秸秆不再焚烧,那割麦后剩下的秸秆用来干什么呢?大周村村委会会计秦会峰告诉了记者答案。
大周村为转变发展方式,前年建成了奶牛场,喂养奶牛300多头,麦收和秋收时期,村委都要广播通知各家各户收集农作物秸秆,用粉草机粉碎后,储存起来,作为奶牛储备饲料。“喂养的奶牛数量多,每年消费材草量大,麦收和秋收都要收集秸秆,准备好充足的饲料。这样一方面能减少粮食消费,另一方面实现了秸秆回收利用,变废为宝。”他说。据了解,仅今年麦收一季,大周村储存奶牛饲料就达300多吨。
秸秆除用作动物饲料外,还可以用来发电。冯桂芹告诉记者,她家的小麦秸秆收拾了两天后,装了两拖拉机,送到了镇上的发电车,用于生物发电。“以前,农作物秸秆不拾就烂在地里了,现在秸秆能卖钱了,每车三四百,大家的积极性也上来了,麦收完就马不停蹄收拾秸秆,送到发电厂去。”她笑着说。
据了解,秸秆是一种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每两吨秸秆的热值就相当于一吨标准煤,而且其平均含硫量只有千分之三点八,二氧化碳排放为零,很适宜作生物质发电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