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区三合艺术剧团的演员们在2015年泰山区民间艺术剧团巡回演出中登台表演。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郑 莉
本报通讯员 付 刚 刘丽丹
经过多年的发展,泰安市泰山区的民间剧团数量不断增多的同时,也暴露出各剧团表演质量参差不齐、老年人在演出中发生意外时缺乏保障等问题。
6月15日,泰安市泰山区文广新局牵头成立了民间艺术剧团演艺协会,一方面把控“文化下乡”演出的质量,另一方面开辟全省先例,为每位上台演出的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险,从而为场场“文化下乡”演出上好“双保险”。
文化团体遍地开花
6月15日19点30分,一场古装大戏在泰安市泰山区宝龙城市广场上演,舞台上演员们身穿古装,有模有样地表演;舞台下近千名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欢声笑语、掌声不断。“第一次看这么独特的演出,虽然是非专业的演员,但是他们表演得很好,娱乐精神也感染了我们。”正在看演出的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
泰安市泰山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这场表演是2015年泰山区民间艺术剧团巡回演出的其中一场,整场演出出自一个剧团,演员们平均年龄60多岁,是民间艺术剧团演艺协会从全区众多剧团中筛选出的。“像这样的演出,上半年共16场,下半年有50场。”她说。
泰山区文化建设工作一直是全市的“领头羊”,全区文艺队伍遍布文体小广场、公园等地,2014年组织“文化下乡”演出100场。但回首10年前,泰城的文艺队伍还很少。
70岁的张大妈喜欢跳广场舞。在她的印象中,10年前想要晚上出来跳舞,只能去位于普照寺路的工人文化宫或是老年大学,“那时候人们的思想还有些保守,出来跳舞都觉得不好意思。”从2007年开始,泰山区文广新局连续举办合唱、舞蹈等比赛,吸引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泰城各社区、村都逐渐组建起自己的文化队伍。目前,泰山区有文化队伍370支,参与人数5950人,其中舞蹈队183个、腰鼓队56个、民间艺术剧团23个。
24小时内安全有保障
文艺队伍发展壮大了,各种比赛、演出都能办,可新的问题也出现了。
“去年,上海外滩发生踩踏事故;今年3月份,郑州市豫剧一团租用的一辆非运营车送戏下乡时发生事故。这给我们民间文艺队伍敲响了警钟。”泰山区省庄镇一家亲剧团团长米淑贞说,因为民间艺术剧团成员大多是老年人,在实际演出中,偶有出现高血压、冠心病等情况,“这是全区所有剧团都急需解决的成员安全问题。”
泰山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表示,经过多方考察,最终确定给参加演出的老年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险。他们为每天参加演出的人员购买了约4元钱的人身意外伤害险,保额为8万元,保险时间为表演当天24小时内,从而消除了演员、剧团等的后顾之忧。
“我举双手赞同。”泰山职工艺术团团长罗江北听说这个消息后激动地说,政府解决了民间艺术剧团的一个大问题。
记者采访时,恰逢中国人寿泰安分公司张经理前来送合同。他告诉记者,因为巡回演出时间受天气等条件影响较大,被保对象流动性较强,所以这16个批次的保险呈现大批次、不定期、没规律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很少遇到。
第一次接手这份工作也难坏了民间艺术剧团演艺协会负责人。“我们需要提前统计名单,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等信息。但老年人可能因为身体、家庭等原因突然就不来了,我们就得跟着换名单。第一个批次的保单我跟张经理打了20多个电话才弄好。”该负责人说。
剧团演出将提高标准
记者注意到,自2015年泰山区民间艺术剧团巡回演出启动以来,常常观众爆满,而这种现象在2014年的“文化下乡”演出中寥寥无几,泰山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表示,这源于对演出剧团及节目的高标准要求。
“往年的演出都是各街道办事处文化站报送场地,节目单未经筛选就去演出,甚至演出时间、节目与报送的不一致,缺少规范监督。”该工作人员说,而刚刚成立的民间艺术剧团演艺协会通过对报送节目单和视频审核节目质量,并负责场地、灯光、音响等的操作,保证演出的高质量。
同时,该协会与各民间剧团签订合同,由区财政出资、协会具体负责为剧团中演出的演员买保险,各剧团要保证节目质量;剧团也要与成员签合同,要求其在身体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参与演出。
“经过筛选,我们协会首期收纳了16个民间剧团,共有500多名演员。这些剧团节目各具特色,而且都能保证完成一场一个半小时以上的演出。”民间艺术剧团演艺协会负责人说,上半年的16场演出由这16个剧团分别承担,下半年再筛选8个剧团共同完成50场演出,“剧团多了以后我们才能保证节目常换常新,观众也喜闻乐见。”
泰山区文广新局工作人员表示,希望通过民间艺术剧团演艺协会筛选出的团队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双保险”的带动下,形成良好的市场风气,促进全市文化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