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去年修好了盘山路,你一台俺一台,俺村10户里面有8户添置了拖拉机,致富有盼头啦!”金秋时节,记者到位于费县朱田镇永安村采访,61岁的村民周长坤正驾着手扶拖拉机往山下运核桃。他告诉记者,今年自家40多棵核桃树刚开始挂果,仅此一项估计能增收两三千元。
同行的朱田镇党委书记黄宗国告诉记者,朱田镇位于费县西部山区,水少土缺,主要种植地瓜、花生,是当地贫困村比较集中的地方。尽管前些年修了不少乡村公路,但很多村里一条像样的生产路都没有,大一点的机器都上不去,村民耕种管收基本靠人工,收成少、收入低、撂荒多。
2008年以来省市在此开展产业扶贫,号召村民在山上大面积栽植核桃,但受制于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的优势目前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54岁的村民杨德强告诉记者,天旱的时候顺着山路自己和老伴一个拉一个推,用独轮车往山上运水浇地,到了山上水洒了一半,两人累得气喘吁吁,还要互相埋怨。没有路,地里的东西卖得比外头便宜一半,能不穷吗?
给当地带来巨大变化的,正是记者眼前这条蜿蜒盘旋在山岭间、宽敞厚实的水泥硬化路。2012年开展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沂蒙革命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两期共安排我省1.2亿元,省以下各级财政配套资金6200多万元,群众投资投劳2600多万元,主要用于部分相对较集中贫困镇、贫困村的小型生产性公益设施建设。
省扶贫办副主任宋民告诉记者,这是中彩公益金扶贫项目首次在东部省份实施,从单村平均投入看,是近年来扶贫项目中额度最大的。以朱田镇为例,借助该扶贫项目,2012年以来共修通了41公里的盘山路,串联了12个村,其中省定贫困村11个,超过5000贫困人口因此受益。一个明显的例子是,修路前附近土地流转价格每亩200元,修路后,价格飙升至800元以上。
费县副县长李永刚说:“要想富,先修路。但沂蒙山区贫困村的特点是道路建设投入大,特别是村内生产路资金来源有限,长期以来是个短板,很多村农民生产没有摆脱肩挑背负的困境,对致富增收制约作用明显。修通致富路,正是老百姓所急、所盼,扶贫资金好钢就要用到这样的刀刃上。”
据悉,项目实施后,费县项目区2个乡镇、22个村,新增核桃1万余亩、大枣5000余亩、金银花3000余亩,带动了原来扶贫项目区特色产业的进一步提升。由项目带来的劳动成本降低、生产效率提高、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果品产量提高以及价格提升等综合效益,直接增加产业园区农民收入近2000元。预计到盛果期,项目区农民年人均收益将达到2万多元。
实际上,经过广泛的意见征求,我省中彩公益金支持沂蒙老区扶贫开发创新试点项目两期14个项目县在实施过程中普遍都将“小型生产性公益设施”落脚到了“生产路”上。据统计,两期项目共修建生产路614.3公里,各类桥涵1292座,此外配套排水沟164.3公里,蓄水池214座,塘坝27座,扬水站19座,拦河坝41座,深井9眼,惠及贫困人口约11万人。
在项目实施中,我省充分尊重贫困农户意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不搞一刀切。五莲县户部乡项目区,把项目实施与当地着力打造的“万亩樱桃之乡”结合起来,整合涉农资金,实行“立体式”开发,一治一座山,一治一条流域,目前已发展樱桃1.1万亩。
“以前我们也想种些大樱桃树,可是缺水。今年,政府不仅修通了路,还搞了灌排工程,在地头拧开阀门,就能浇了。”五莲县户部乡井子村村民徐茂玉告诉记者,“今年雨水少,真是保命水啊!”
沂水县院东头镇项目区涉及9个省定贫困村,该镇扶贫办同时兼任旅游办主任的师文华介绍,项目实施前,因道路泥泞难行,区内1万余亩果园茶园不仅管护成为难题,收购价格也比较低。项目实施后这里一跃成为2A级乡村旅游景区,今年苹果价格由农户自售的2元每斤涨了一倍不止。
目前,沂蒙革命老区仍有近130万农村贫困人口,1121个贫困村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特别是生产路和小型水利设施薄弱。记者从省扶贫办了解到,2014年,国务院扶贫办、财政部决定继续在我省开展中央彩票公益金项目。投入我省资金总规模为6000万元,9月15日,经过专家评审,最终确定沂源、新泰、费县、蒙阴、沂南、莒南等六个县(市)为今年项目实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