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最为完整的西墙,长约189米。
围子墙的东北角,现在已经成了一小段土堆。
围子墙上破损的地方。
本报记者王春青摄
在葛石镇葛石店村,有一座被称为“宁阳东大门”的古建筑物围子墙,是由青砖、花岗岩、黄土筑成。原围子墙是汶水以南、曲阜以北最坚固的军事堡垒,结构十分坚固,防御设施特别完备,自明末以后300年里先后经历10余次战事无重大损坏,到现在已经有近五百年的历史了。围子墙现存368米,保存最完整的是西墙,南北长189米。
为保家园建起围子墙
围子墙什么时候建成的,并没有确切记载,不过根据公元1851年(清咸丰元年)版《宁阳县志人物朱克佩》中记载推测,葛石店村围子墙的修建至少应在明朝中期。
据介绍,明清时期,各地农民起义烽火不断。为保护家园,葛石人集资动用27万立方米沙子、白灰和黏土修建了葛石店围墙。初建起的围子墙以石头起
底、黄土一层一层夯筑而成,底宽约8.7米,顶宽4.6米,宽敞实用,墙顶上能车马通行。围子墙四面各长580米,东西北三面均呈直角,只有南墙从大南门以东100米起向东北稍有倾斜,西面围子墙最高,约为13.6米。围子墙的建筑本就是为了保卫家园,因此围墙顶每隔10米留垛口,供守卫人员射击、投弹之用。四角及四门城楼上各建有炮楼,防御设施非常完备。
围子墙建成后,在公元1839年(道光十八年),张金藻、张百贞、张百涵、张懋昌、张懋锦、张懋铎等在重修庄园时连同村围子墙一并二次重修。公元1885年第三次重修,由乡饮人曹思珍(字席儒,号明经,清咸丰年间人。晚以议叙家国子监典籍。年七十二卒)作技术总监。
几经战事却坚而不摧
围子墙坚固、雄伟,东西南北四个门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南门因其面朝南被称为“瞻鲁门”,东门称为“紫气东来门”,西门因与汉马河相邻称为“临汉门”,北门则因面朝北对着北极星而被称为“拱极门”。因为四角四门均有炮台,加上顶部的垛口等,围子墙的每一面都有几个火力点可以看顾到,因此更是易守难攻。
据泰山学者李宗保介绍,关于围子墙的强大防御能力,历史记载的就有三场战事。其中,最让人惊异的是,在崇祯十三年,蔡愍率领起义军攻打葛石店村,攻打了三天三夜都没有攻破,足见葛石围墙之坚固。据记载,“(明崇祯)十三年,蔡愍……乃掠葛石店村……葛石店者,副使张登云故里也,有楼,围墙高且固,贼至,村人登墙拒守,贼环攻三日未果”。李宗保称,当时围子墙被称为“宁阳东大门”,并有一种说法认为,打开葛石店,宁阳城便可不攻自破。
凭借坚固的筑造结构和完备的防御设施,葛石店围子墙可以说是汶水以南、曲阜以北最坚固的军事堡垒,凭此在建成后的300年里历经多次战事却没有重大损坏。直到1939年6月份,宁阳鲁中军区六团使用现代炮进行轰炸,攻破了葛石店村,从而打开了“宁阳东大门”。
村里人记忆中的乐园
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围子墙曾经是村里独有的记忆。“记忆中,东南西北各有一个门,据说过去每道门都是真的有门的,但那时已经不见踪影了。”在村民的记忆中,当时的围子墙高约三米,并不是一道直立的墙,而是一道绵延的土堆。
记者了解到,新中国刚成立时的围子墙,是孩子们的乐园。围子墙上,长满了各种野生的植物,每年从春天开始,村里的孩子就在围子墙上割草、游戏,一直到秋天。“我十岁左右的时候,最爱到围子墙上去玩。虽然经常被晒得汗流浃背、脸和脖子通红,却从没有玩够的时候。有时过了吃饭的时间,母亲在家找不到我,就会到围子墙边去找。”
围子墙对农民来说还是一个土场。谁家修房盖屋,垫圈积肥,需要用土了,就来这里取土。这样,围子墙的豁口越来越大,后来,东面的围子墙最先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墙基变成了可以耕种的土地。再后来,为了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大队专门组织劳力,把围子墙的土全都运回村里填了坑。
不破坏原貌的前提下适当加固
记者走进葛石店村,一时间没找到围子墙的所在,身边的李宗保朝前方的一道断断续续的土墙一指:“这就是现在留存的围子墙的痕迹。”坍塌的土墙已经不见了昔日历经战事却依然而立的风姿,就连保存最完整的西墙,也有一部分是重新修建的。
县博物馆馆长于勇介绍,围子墙的地面部分是用黄土一层一层的夯筑成的,非常坚固,抗风雨性强,雨水对其冲击并不大,围子墙遭到的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在过去几十年的时间里,村民对围子墙是文物的认识薄弱,缺乏保护意识,导致围子墙受到破坏较严重。据介绍,近年来,围子墙附近学校的老校长和老师们意识到围子墙是古建筑文物,便告知周围村民要引起重视,保护好文物,村民也都渐渐认识到保护围子墙的重要性,保护围子墙的意识也都提高了,近几年围子墙并没有受到什么损坏。
对围子墙的将来,于勇表示会将保护围子墙进行到底,哪怕就剩一点了也要好好保护。由于围子墙附近都是一些老房子,早晚都会进行拆迁搞建设,于勇说:“如果真是要拆迁搞建设,镇里会征求相关部门意见然后再做决策,前提就是保护好围子墙。”
原标题:宁阳“东大门”葛石店围子墙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