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泰山书画 > 评书论画

腹有诗书气自华——访张延龙先生

2013-12-27 10:25:00 作者:徐怀东  来源:大众网
虽然早就听说过张延龙先生的大名,知道他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但是一见面,记者还是被张先生的朴实淡然、较深的文化涵养和丰富的学识深深地感染着,在我看来,他是诗人气质极重的书法家。

    张延龙先生

    张延龙书法作品赏析

    张延龙书法作品赏析

    张延龙书法作品赏析

     

     

    张延龙书法作品赏析

     

     

    张延龙书法作品赏析

     

     

     

     

      记者:作为中国首届书法兰亭奖创作奖获得者,这些年来,您一直专注于书法理论的研究与创作,并且一直在对书法做着不懈的追求。可以说,看您的作品是一种享受,尤其是所作隶书,笔力生辣灵活,结体别致;行草行笔流畅,气韵贯通;小楷典雅俊秀、庄严大气;相信欣赏过您作品的人一定对您如何写好书法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您认为怎样才能写好书法?   
        张延龙:学习书法是件很容易的事,人人都可以拿起毛笔去临书帖,临过几天贴,就可以“比划比划”。但要写好书法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如果对书法不感兴趣的朋友(或者是学生)最好还是莫以此为业。 写好书法第一要有极大的兴趣爱好,人们对每一事物产生无法控制的喜爱之后,便会全身心地、毫不顾忌地、坚持不懈地、百折不回地,去追求、去思考、去试验、去训练。像歌唱家、管弦演奏家、像运动员、在别人眼里是极其枯燥的,甚至是残酷的重复一个动作和环节,无论春夏秋冬、严寒酷暑、或拜师求识、邀友论道、或秉烛夜读、挥笔达旦,余粮换为笔墨成堆,省钱以购字帖盈橱。自心偶有出家之念,爱妻尚怀离去之想。然则乐此不疲。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傅抱石先生曾有一印曰“往往酒后”,齐白石“宁饿死不出京城”或曰“愿为青藤门下走狗”。这便是搞艺术,写好书法人的心臆写照。 当然除去执着之外,还需要有合理的、科学的、客观的训练方式方法,也要有正确思想和理论指导。最朴实的、最实际的、最易懂的是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所讲的“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一段。他把书法学习概括为三段(也可成为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一、用笔。二、结构。根据戈守智的纂者的《汉溪书法通解》介绍了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三、章法。还有唐代孙过庭《书谱》,它是学习书法、书法创作、书法鉴赏、书学思想的百科全书。是不可不读的。

     

        记者:什么机缘使您参加了首届“兰亭奖”?

        张延龙:人们常说“机会难得”事实确实如此,但机缘都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2000年因工作变化,从繁杂的工作中一下子清闲了。便一头钻在了字帖和书堆里,又参加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第八届培训班,并获得了两届培训班学员成果展一等奖,2001年自作文《沂蒙山游记》入选中国书协举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全国书法展,获“纪念苏东坡逝世九百周年”全国书画展银奖。自作诗书法作品入选“纪念焦裕禄全国书画展”,作品被纪念馆永久收藏。 这个时期书风取二王之法“兰亭序”、“圣教序”、“王公督木传”等一大批二王风格的书法字帖置满案头,临摹不知多少遍,同时对孙过庭《书谱》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书法创作中楷、行、草兼有,如陆柬之《文赋》同出一辙。并在旅游中撰写了多篇游记和诗词,使诗文创作水平得到了大的提高。 这个阶段正是刘炳森先生所领导的中国书协力倡二王及晋唐正统之风,使在前几年的“流行书风”总领下的书坛有了又一种面目。恰在此时,我的书法风格受到了各级书法领导的认可及重视。因之,我的自作文《九龙大峡谷游记》又从三万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入围、入选、入展,跻身前六十名,并在现场创作中胜出,最后自作文《碧草赋》以全国第二名的高分,一举获得书法艺术创作金奖,山东省文史馆原馆长毛同愷先生称之为榜眼,同道戏言“关公一把刀,过关斩将”。

     

       记者:众所熟知,您在“兰亭奖”现场作文中以《碧草》为题创作,获得了中国首届“兰亭奖”创作奖,为山东仅有的四名获奖者之一。我想问您的是,现在书法作品所写的内容大多是古代诗词歌赋或经典的成语短句,在您看来,书法的内涵与形式到底该是怎样的关系?

        张延龙:书法的“内涵”与“形式”的关系式相辅相成的,如颜鲁公祭侄稿乃悲愤所至,故迅急怒驰。苏东坡《寒食帖》困顿冷寒,不计工拙,反成佳篇,可谓无意于佳乃佳尔。唐孙过庭《书谱》曰:“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环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则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甚至是每个人的脾气,性格不同,所表现于书者亦不同也,所书写的内容不同,所用笔状形,章法,迟速也不尽相同也。《书谱》中又有所论:“虽学宗一家,而变成多体,莫不随其性欲,便以为姿,质直者则径健不道,刚很者又倔强……”。 我在2010年7月《兰亭群星荟中原》书法精品展上所作的“创作感言”中写到:“书法是文化人的事,因之没有文化品位的书法乃下下之品也,以此类推。造型不准确,线条粗劣乃次品,错字连篇乃废品也。如此说来,要真正成为书法家是件很不容易的事。第一要多读书,第二要把字写好,第三还要道德文章,缺一不可也,如一味的抄别人的文章、诗词,是有意识的创作,写自己的诗词文章,才能无意于佳乃佳耳……吾辈不可不知、不可不察也。余参加各类大赛均以自作诗文以付,意在此也。” 总之,书法的内涵与形式同等的重要,而形式永远是为内容服务的。如绘画,如音乐,如建筑……一切艺术形式都应该是这样的。

     

      记者:由于书法艺术的悠久历史,面对传统的时候人们提的更多的往往是“厚古薄今”,而您则提出了崇古而爱今,尊碑而喜帖,学古鉴今,可以说是“古”与“今”放到了同等的位置。能谈谈在书法的临摹到创作这一过程中,您感受最深的,或者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从您的艺术实践来看,我觉得您很好的把握了从“临”到“创”这一关键的中间环节,这无疑对广大书法爱好者来讲是一个很好的指导方法。由于当前受市场环境的左右,致使许多书家学习书法的心态显得极为功利,静不下心来认真研习古代法帖,一些书家的取法直接取自今人。诚然,不可否认今人书法的造诣不高,但我认为当今优秀书家的学习方法值得借鉴,书法的学习还是应该溯本求源、取法乎上,直接取法今人,往往会出现后劲不足的情况,对此现象您如何看待?

        张延龙:古今书法家的学书之路,没有一个不是从临帖开始的,并且还要和同期的书法高手交流切磋,互相影响,共同提高。我曾经对我的学生说:“入之不深,出之不高”就是这个道理,有些道友(特别是中青年)当年在大展中入展或连获大奖。而今销声匿迹,究其原因乃入古尚浅,或只取一家,或成名后不再临帖,甚至有的固步自封、排异存己、不读书、不看报,按我说这样的人的艺术生命已经消亡了。学习书法,艺术的生命就像冲锋陷阵的将军,能杀能进,又能杀能出,还可以再杀再进、再杀再出,就像常胜将军赵子龙。才能留下赫赫战功,名留青史。如偶尔侥幸,沾沾自喜,纸上谈兵,犹如赵括之流,夸夸其谈,手上功夫了了,岂不“黔驴技穷”后功不足,“立见消亡”乎。故此要求源溯本,取法乎上,过去的荣誉只能代表过去。“艺无止境”,追求艺术的人永远不满足,如一组贬义词,“好高骛远”、“喜新厌旧”(指自己的过去)、“不择手段”(指形式的制作,毛笔的选择和运用)都可以合理的用到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中。我的道师宋勉之先生八十岁临《书谱》,晚年借鉴于右任,草书才有了大的成就。我的另一位导师郭连贻先生说:“临帖是终生的事。”他自己也是身体力行,七八十岁的老人,伏案临“兰亭”、临米帖,就像小学生一样的执着和认真。先生又是饱学之士,故书中卷气涓涓生出,可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当今书家有几人还在读古文、作诗词、遍临名帖?有一大名家对学子言,诗在五秒钟思成,结果憋了半小时未得,大跌眼镜,灰头土脸告终。岂不贻笑大方,自欺欺人乎。

     

        记者同是书法,有的只是写字,有的却成为艺术,写字和书法艺术的最后分野、或者说它临界点在哪里?从艺术的角度看,达到何种地步才可以称得上是书法艺术的至境?

        张延龙:我认为凡是拿着毛笔用水墨写中国字的都应叫书法,没有对错之别,只有高下之分。这是因为有两个主要因素决定的:一是由于中国字的起始是象形的,二是中国人用的笔。 其一,许慎《说文》序解释文字的定义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言孳乳而寝多也。”据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所云:“因情生文,因文见情”的字就升华到艺术境界,具有艺术价值而成为美学的对象了。” 其二,中国书法用的笔也是成为艺术也是世界上独特艺术风格的因素之一,它把兽毛捆缚起来,吸水濡墨,又极有弹性,铺毫抽锋,巨细收纵,干湿浓淡,变化无穷。我对我的学生说,要使毛笔在纸上跳舞,孙过庭《书谱》以及虔礼论王羲之书法云:“虎卧凤阁,龙跳山门”是也。 我认为“写字”和“书法”的临界点也在此,执笔在“写字”的时候是否是运用了毛笔独特的表现方式,在理解了书写内容的同时,表达出所书写内容的思想内涵。相比之下,表达的最完美的,也就是说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达到了最好的结合。据说王逸少兰亭序(草稿)后尚复书百遍无一得意者。何载?情形交融所至也。书法艺术的至境亦在此也。如杨凝式的《韭花帖》,米芾的《蜀素帖》、《研山铭》,黄庭坚的《松风阁》,苏轼的《赤壁赋》都属此列。嫁接到音乐上,作词者不容易、作曲家更不容易。如吕剧《李二嫂改嫁》,越剧《红楼梦》,恐怕用另一种艺术形式(剧种)是难以达到其艺术效果的。瞎子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用西洋乐队怎能达其心志,述其心意,抒其心扉,诉其心怨哉?此即谓至境也。

     

        记者:反靠爱好和刻苦,能不能成为一个书法艺术家?是天赋重要,还是刻苦重要,还是两者平分秋色?

        张延龙:在教育界有一句永远时髦的话:“一分聪明加九十九分的努力。”我们都知道《伤仲永》,诚然,有些人是聪慧的,但没有努力是永远不行的,没有天赋也是远远不行的。即禀天赋,再加刻苦才能成功,缺一不可,既不能秋色平分,又不能孰重孰轻。

     

        记者:您认为书法创作应该经历哪几个阶段?

        张延龙:中国人都喜欢用“三”去总结一切的事物现象,如王国维先生所言三个境界,宗白华先生所云书法三部分,孙过庭《书谱》曾云“书者,先知平正,务追险绝,即知险绝,复归平正”。我想,任何一位书家都是这样的学书里程:先临正楷古帖,然后便是自我附加的追星,试图从古人书法里找到自己的神龛佛祖,然后去顶礼膜拜,而后又转益多师,移花接木,非要找到自我,自我完善,数历代,最后找到了一二知己(适合自己性情的)谙熟于心,矢志不渝,终生付出,以某先生的人品、学识、经历、情形、遭遇、嗜好、僻轶、习俗等方面使自己有了偶像,从而自觉和不自觉地形成了一种思维模式和书写习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继承甚至发扬,在正统人的眼里尽管是缺点或不足也成了宝贝。如学赵本山就要“破帽歪带、跛脚、囊鼻、蓝色中山装。”如苏黄戏言:“石压蛤蟆与枯枝挂蛇”之侃语也。蓦然醒悟:谁也代替不了谁,最终还是写自己,写谁像谁已是过去的事了。

     

        记者:对于书法风格的形成您如何看待?

        张延龙:书法风格的形成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无缘之叶,不是无根之木,它是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品质、师承、好恶、积淀、以及周围环境所形成的,包括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现代的,甚至是政治的,经济的,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记者您能讲讲人品修为和性格对书法的影响吗?

        张延龙:在中国画界自古有南北派之别,特别是山水画有南柔北雄之分。然则其中又有人之性情之异,孙过庭书谱已有备述:“质直者,则径侹不遒;刚佷者,又崛强无润;矜歛者,弊抱拘束;脱易者,失于规矩;温柔者,伤于软缓;躁勇著,过于剽迫;狐疑者,溺于滞涩;迟重者,终于蹇钝;轻琐者,染于俗吏。斯皆独行之士偏玩所乖。” 故王羲之之飘逸、颜鲁公之雄浑、欧阳询之严整、柳公权之正直、苏东坡之扁跛、黄庭坚之旷达、赵孟頫之圆熟、王铎之欹侧,徐渭之狂狷、傅山之飞扬,皆由己心出,时势之所造也。

     

        记者:对于“笔墨当随时代”一词,当前人们众说纷纭,莫众一是。书法的背景是文化,文化的背景是社会,那么我们怎样理解书法与当下时代的关系与所承担的责任?

      张延龙:“笔墨当随时代”,一语是历史的、现代的和将来的永远话题。谁也没法估量一百年后中国的书法会是什么样子,就像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趣,清朝随着甲骨文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竹木简的大量出现及逐渐破译印刷的先进,信息的快速交流又掀起尚古之风。当今书法已经到了一个多元的、繁荣的、兼收并蓄的时代。谁也涵盖不了谁,谁也代替不了谁。什么“流行书风”,什么“现代书风”,什么“学院派”,叫喊了几年,便又不被人们追风了。凡是搞书法艺术的以及收藏界都慢慢地冷静了下来。到底什么是中国书法的名门正派,什么是应该继承和发扬的,什么是应该剔除和摒弃的。并且,凡立志书学之道的仁人志士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又是异常重大的。许多学校的教师不会写毛笔字了,学生用电脑干脆不写字了。繁体字(第一套简化字之前的字)又被退出教科书,有的地方甚至名令禁止学校任何地方不得用繁体字。那么继承中国书法、文字、历史的重任必是我们这些个了了无几的书法工作者所承担的,因之,写对字,写好字,创作优秀的书法作品才能称之为“笔墨当随时代”。也就是说当今时代应该需要什么样的书法。

     

        记者:您对现在的“流行书风”是如何看的?创新谈了许多年,您怎么看待推陈出新?

        张延龙:“流行书风”一词虽然不知何人所创,但从字面上看没有错,出发点也是积极地,他是与世俗的“万马齐喑”的旧局面进行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且是应该称赞的。从古到今,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等等人类的生活都在渐变和大变着。晋王羲之之父子就是改革派,宋四家也被世人指责过,明朝的徐渭、王铎、傅山、倪元璐、黄道周,清扬州八怪,都是成功的,也应该是“流行之风”,元代的赵孟頫及弟子们大举复古大旗也不失明智之举,也被“流行”了一代。但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流行歌曲、时装、饮食……”是否是有益的健康的?是否适合一个民族的审美取向和观念。是否有持续性、延续性。就像有的道友画美女图作品,“美女”个个像侏儒,据说他自己家里从不挂此类作品。 总之艺术需要学术性、探索性,更需要的是观赏性、可读性,美而不媚,大俗大雅。

     

      采访后记

      古人云:“书画者,一要高品,二要学富。胸罗万象,书卷气自然溢于其间。”虽然早就听说过张延龙先生的大名,知道他曾获中国书法最高奖——首届书法兰亭奖创作奖,但是一见面,记者还是被张先生的朴实淡然、较深的文化涵养和丰富的学识深深地感染着,在我看来,他是诗人气质极重的书法家。

      张延龙,字潜之,1957年生,受父兄之影响,自幼喜爱书画。师承山东省文史馆员宋勉之先生,习唐楷而立法。而立之年,受教于著名书法家郭连贻先生,悟书理,得正道,复追宋四家而尚意,慕子昂,文敏,觉斯,青主而尚趣。近年溯窥二王端倪,宗法晋人而尚韵。又幸与顾亚龙,于明泉,卞葆彤,王奎强,陈杰,于江,赵雪松,韩其超诸君以交游,奉“笔墨当随时代”为旨归。故能崇古而爱今,尊碑而喜帖,真草隶篆兼习,亦从印刻、画法、音律、诗文中汲取素养,视诗书画印为生命。 王国维曾言:“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泌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故此,张延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对景抒发,正所谓情如涌泉、笔自生发,浑然天成。其创作的《醴泉游记》、《沂蒙山游记》、《采菇》分别入选全国中青年八届书法篆刻展、中国书协举办的庆祝建党八十周年书法展、中国文联举办的二十一世纪首届书画展等;近年来,十余次入选中国书协主办的大展,为山东仅有的首届“兰亭奖”创作奖四名获奖者之一。 纵观张延龙的书法作品,不仅笔墨酣畅淋漓,而且大气流贯、磅礴撼人,独具风范,无疑体现了书法家的秉赋与个性气质。而读他的诗词,一篇篇佳作匠心独运,自成格体,令人豪情幽意顿生,忍不住扼腕喝彩、拍案叫绝!故心境使然,走入他的艺术世界,你才能发现他内心那激荡不已、波澜壮阔、汪洋恣肆、汹涌奔流着的艺术之泉,汩汩不绝、亘古如斯……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陶云江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