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首页泰安新闻

“让你找得回文化 记得住乡愁”泰安大汶口镇山西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2014-03-15 16:23:00 作者:刘培俊  来源:中华泰山网
山西会馆北侧的关帝庙,静静地守候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走远。近日,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我市惟一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

    山西会馆北侧的关帝庙,静静地守候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走远。 中华泰山网记者 刘培俊 摄

    山西会馆北侧的关帝庙,静静地守候着历史的车轮一步步走远。 中华泰山网记者 刘培俊 摄

    百年民居的屋檐仍翘首以对蓝天。

    百年民居的屋檐仍翘首以对蓝天。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村落衰落、消失的现象日益加剧。古文明的‘乡愁’一去不复返,要求我们队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刻不容缓。”市住建委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挽救现有的历史传统村落,国家在2012年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而大汶口镇山西街村榜上有名。

      “经历数百年风雨雕饰的传统村落,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农耕文明的宝贵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潜在的旅游资源。”大汶口镇负责人告诉记者,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历史文化村落,全省只有10个,而泰安只有大汶口镇山西街村。“这是国家对山西街村古文化村落,以及对大汶口文化的一种充分肯定。”大汶口镇负责同志说道。

      据了解,山西街村的历史遗址要追溯到500年前,历史上的山西街村作为当时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明朝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修建明石桥后,此处水陆结合所造就的码头作用更加重要,人流开始在此聚集,而当乾隆24年(1759)山西商人在此修建山西会馆后,山西街村发展成为集观光、民俗、文化、商业、购物于一身的街区。

      而经历数百年后,至今还有很多古建筑仍保留原样。古建筑群集中,古街道的历史印记浓厚,山西街村很好地见证了数百年前的商业繁荣和村居特色。“山西街村不仅有山西会馆、明石桥、关公庙等文化古迹,更有星罗棋布的百年传统民居,构成了大汶口古镇的历史见证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象征,是大汶口镇人文景观的一个缩影,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泰山学院汤贵仁教授曾经说过。

      “山西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对保护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意义极其深远。”大汶口文化博物馆馆主卢继超这样评价说。

      可喜的是,不久前,山西街村传统村落项目,作为我市惟一一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项目,顺利通过了省财政厅和省住建厅联合组织的山东省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对山西街村传统村落保护、修缮起到巨大的带动作用。

      记者了解到,山东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已评选出三批,我市的东平县南堂子村、东腊山村、梁家林村等名单在列,而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至今为零。而有别于此的中国传统村落的评选,山西街村榜上有名,我市将有望在传统村落“国字号”上实现零的突破。

      近日,大汶口镇山西街村传统村落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据了解,这是迄今为止我市惟一一个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庄。在城镇化进程中,山西街村历史遗址保存的完好如初,不同年龄的村民能从它身上找寻到一缕乡愁。这里到底是什么模样,本报记者走进山西街村一探究竟。

      探访:百年老建筑依然样貌可见

      13日,记者来到大汶口镇,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终于找到深藏于村落内部,满布百年建筑群的山西街村。在山西街村走一遭,记者发现古建筑群规模宏大而气势超人。而保留较好的则是山西会馆、关帝庙、明石桥和众多百年民居。

      在明石桥正北边,大汶口镇古城西南门里,坐落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古建筑,当地人自豪地称之为“山西会馆”。山西会馆作为山东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西朝东,分南北两院,北为关帝庙,南为戏楼,总面积2883平方米。该馆是清乾隆24年在关帝庙基础上扩建而成。“一提山西会馆,没有不知道的,它是我们一辈子的自豪。”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在山西街村里漫步,会发现村里的道路多为石板铺就,几百年的老建筑随处可见,俨然有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清代已用石板铺路,那时候路两边商铺林立,如今在古建筑上也能看到商户们用于传递商品的木棂窗。”一位村民指着木制窗棂跟记者说。

      记者发现,古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古楼的墙厚1米,楼板用木板埔成,上顶小瓦盖顶,现在能正常使用的有侯家古楼、王家古楼。楼内冬暖夏凉,真正做到了环保。

      历史:山西街由一条街道名字扩展为一个村名

      “山西街由一条街道名字扩展为一个村子的名字还得追溯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年85岁的卢继超,是位在大汶口生活了80余年并对大汶口文化进行潜心研究的老学者,给记者讲述了山西街村的古老历史。

      卢继超说,山西街村的形成,与汶河古渡、车马古道和明石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代水路发达,大汶河作为南方和北方的交通枢纽,码头形成后人员在此聚集,形成最初的村落。”卢继超告诉记者,直到明隆庆年间(1567年),山西街村南的大汶口镇明石桥建成后,彻底解决了南北交通问题,同时促进了山西街村工商业的崛起。

      “由水路运输来的粮食、食盐等到此转陆运,商户不断在此聚集。”据卢继超讲述,从明朝开始至清潮中期为山西街村大发展阶段,清末年初达到鼎盛时期。随着商业兴盛,山西人来经商的越来越多。

      据修山西会馆碑文记载,乾隆24年(1759)山西商人修建山西会馆。“当时是用以招待客商的驿站。山西商人鞍马劳顿后在此食宿、休息。之后,山西会馆附近的工商业户越来越多,形成两条南北大街,才真正定名为山西街。”卢继超讲道。

      “那时候,山西街还只是一条街道。”卢继超说,1951年,山西街被划为汶阳高级合作社。“由于汶阳的名声过大,到1962年以后农业体制改革,汶阳生产队改名为山西街生产队,山西街村的名字才正式叫开。”

      揭秘:

      山西街村保存完好有其历史巧合

      谈及山西街村的历史遗址为何保存完好如初,当地人最有发言权。“有用才会被保护,保护多了,自然会坚持到现在。”当地村民很形象地说。

      “泰安的山西会馆共有三处,除了山西街村的这一处,泰城和楼徳各有一处,而山西街村的山西会馆保存最好。”退休文化站站长韩老先生回答记者:“山西会馆之所以能留存至今,要靠‘运气’,这‘运气’全在它有利用价值。”解放前,山西会馆由最初的食宿招待所改为学校,解放后又先后改为盐业公司的仓库和供销社的仓库,改革开放后才作为历史遗址保护起来。“就因为它有用武之地,才被修修补补,支撑到现在。”这位老人说。

      而很多百年村居的命运也殊途同归。“住进来已经30多年了。”村民高立岗跟记者说,他跟妻子刚结婚的时候就住进一座百年老房子,不断修修补补,也没舍得推倒翻盖。“经历百年了,却非常结实。”高立岗说,要说离开这里去住新楼房还真有点儿舍不得。

      采访中,不少村民表达了对山西街村百年旧居的特殊感情。“这里虽然陈旧,但历史文化厚重,我们希望在乔迁新居后,政府能将此村很好地保护起来。”一位村民表达了他的心声。

      未来:

      山西街村有望成传统村落观光地

      山西街村曾见证了汶河古渡的繁华,也见证了商贸重镇大汶口的文化盛世。但这样一个经历数百年的村落应该如何保护?为了充分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大汶口镇政府不仅数次投巨资,严格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修缮,恢复了这座古代建筑群的本来原貌,还在别处建设新村,实现山西街村村民的异地安置,为更好地保护山西街村做好了准备。

      “文物古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化内涵,合理利用文物资源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位考古学家告诉记者:“保护好文物,才能延续文物的寿命,保护加上合理地开发应用也就能使文物资源得到更长久、更充分地利用,这是文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去年10月份,省住建厅、省文物局和市规划局对山西会馆、明石桥、传统民居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保护规划发展大纲,并顺利通过审查验收,未来的山西街村将围绕汶河古渡、古石桥、会馆论商等做活文章。”大汶口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未来的规划将让世人在感受大汶口文明起源的同时,感受古镇人文气息,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共赢。

      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经济价值的村落。2012年12月,为促进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组织开展了全国第一次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在各地初步评价推荐的基础上,经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专家委员会评审认定并公示,确定了第一批共646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由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从2003年起共同组织评选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纪念意义的、能较完整地反映一些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镇和村。

      这些村镇分布在全国25个省份,包括太湖流域的水乡古镇群、皖南古村落群、川黔渝交界古村镇群、晋中南古村镇群、粤中古村镇群,既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又有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

        原标题:大汶口镇山西街村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在这里找得回文化 记得住乡愁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聂艳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