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大汶口各行各业的兴隆,促进了大汶口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所以艺人在演唱山东快书东岳庙起会飞毛腿贴报子中,就有一句:“……大汶口贴到南门外”的词句,从这一词句中,可见古镇大汶口闻名之遐迩。大汶口各行各业的法规,统由当地镇和商务会会同各商号协商制订。如车行的搬运、装卸、杂活的价格,货栈代客买卖的佣金,费用的摊派等。
一九四八年古镇大汶口的老百姓获得了彻底的解放,不时听到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的歌声,老百姓扬眉吐气,在解放前的困境中重振家园,恢复农业生产。大汶口的经济在解放前时兴时衰,到解放后由百业待兴到百业俱兴。尤其是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后,更给大汶口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新中国成立后,大汶口的老百姓更是兴高彩烈,喜形于色,传唱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在会场中、在人群中时断时续的听到,解放后大汶口直属泰安、新太、宁阳三县边界处,新建立的泰宁县后改为徂阳县政府管辖,那时县委县政府(现新泰市楼德镇)设在楼德镇,因此楼德镇就成了县政府的政治中心。大汶口镇因是津浦铁路线南北大通道的重镇之一,交通方便,土产丰富,是土特产物资的集散地,所以国营五大公司,如粮食公司、百货公司、盐业公司、土产公司、农资公司、烟酒专卖处等都设在了大汶口,因此大汶口可以说是县的经济文化中心。粮食公司从东北调入整列车的散装玉米高梁卸车后,再装包运入仓库。盐业公司及农资公司每天都有调入食盐及化肥等,土产公司收购的大麻、姜、白菜等成车发往东北、新疆、上海等地,肥城、宁阳等地的一些国营企业和供销社都从大汶口进货。这些县的一些国库的粮食,也都集中大汶口火车站运往各地。在五大公司国营企业的带动下,大汶口的各行私营企业及个体业户,也都承前启后的开展了各自的业务,经济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和繁荣,代客买卖的私营货栈遍布大汶口,以前广州、上海及东北等地的老客户及新客户纷至沓来,在大汶口收购花生米、姜、白菜等不断地由火车发往广州、上海、东北等地,因此大汶口的名声,在大江南北、东三省的客商中很有名气,就是在以前的中国地图上也占有重要的位置,大汶口镇在解放后五十年代,由于国营经济的带动,大汶口各行各业的私营企业经济和个体业户也都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五十年代大汶口的经济繁荣与发展是解放后鼎盛时期。
大汶口的文教事业
古镇大汶口在解放后的五十年代,由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文化生活也相应的蓬勃的发展。在党和镇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的单位成立了秧歌队、歌唱会、业余剧团,兰球队,不时的进行演出活动,和开展体育友谊赛,进行交流技巧,提高自身素质,和增强体质。镇文化馆面向群众,天天开放,使群众得到了许多知识。文化馆的负责人是个文艺爱好者,善唱京剧。有时在剧院京剧团演出时,还客串一场,他平时走起路来,好像在戏台上的脚步和身形。大汶口的剧场,由起初在东北门里的拨打土墙和用芦苇搭建的简陋戏台,发展到北门里的竹木结构的宽敞房屋的汶口剧院。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方针指导下,文艺界走向欣欣向荣的局面。在五十年代来大汶口演出的各剧团。有时这个剧团没走,那个剧团已来大汶口等候。来大汶口的剧种繁多,有京剧、豫剧、山东梆子、莱芜梆子、大平调、四平调、两夹弦、柳琴拉魂腔等,有许多名演员也来大汶口献艺,如著名豫剧演员马金凤、山东梆子演员窦朝荣,郝瑞芝。京剧团在大汶口演出较长,演员穆兰秋,大汶口皆知。还有大汶口搬运工会的业余剧团,道具布景俱全,与专业剧团不相上下,业余剧团演唱豫剧兼唱吕剧,不时的在工会院内排练和演出,有时也到大汶口剧院内进行义务演出,看戏的群众蜂拥,座无虚席,得到群众的称赞。业余剧团也到过华丰、楼德进行慰问演出,演唱的戏剧有古装的也有现代的,如古装剧有《断桥白蛇传》、《打金枝》、《地堂板》等豫剧。现代剧有《李二嫂改嫁》等吕剧,演员及音乐伴奏全是搬运工人,如工人白昌兴专演青衣花旦,如演打金枝里的公主,《断桥白蛇传》里的白蛇白娘子等,他的演技与专业的一般无二。所以群众有句顺口溜、工会的戏是好听,出来进去的白昌兴。由于搬运工会业余剧团的影响,大汶口及附近四乡的群众,没有不知道搬运工会的。
大汶口的文化教育事业,解放前上溯到未发生七七事变时,大汶口只有一处短期小学那时学校大部分都是私塾。小孩上学的只有家庭比较富裕的人家,才能上得起。穷苦人家的小孩连想也不敢想,只有在家中随父母干活或拾粪、割草、拾柴禾。七七事变后,日伪时期大汶口也只有一处小学,还东搬西迁的,老百姓的小孩能够上学的还是不多。有的人家把小孩送到私塾里念念百家姓,或三字经认识点大路旁的字,也就知足了。那时上私塾学习学费按年交粮食给老师,叫束修费。小孩上学都要由学东担保,后来由于大汶口小学的扩大,校舍也比较像样,才有固定的校址。学习的书都是白话文,内容简单明了,都是平常说的话和事;又有学数的课文,一些阿拉伯数字比较好学又好认,不像那些四书五经之乎者也矣焉哉的内容,难学又难懂。所以一些上私塾的学生,都转移到上洋学了。(学白话文老百姓叫上洋学)这时大汶口附近村庄的小孩、家庭比较富裕的人家,都把小孩送到大汶口来上学,早来晚归,有的住到亲戚或朋友家。小学毕业后,要想上中学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大汶口没有中学,上中学就得上泰安,只有一些家庭富裕或做买卖有钱供得起人家,才能上泰安上学,那时泰安有一处育英中学,大都去上那个中学,上不起的,小学毕业。就算学到头了,所以那时有小学毕业,就是失业的说法。
大汶口镇在解放后,尤其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十年代,在共产党和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大汶口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了欣欣向荣的蓬勃发展。为了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和素质。在那时的泰宁县(县府在新泰市楼德镇)总工会和大汶口镇党委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大汶口镇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学习班,镇政府恢复和建立了小学,把适龄入学的儿童招收起来,施行义务教育。在各街道组织识字班,夜校,在夜晚时间把群众集中起来,学习文化,增加了知识。由县工会直接领导和建立了职工业余学校,把大汶口分散的小单位的职工集中到职工业余学校,由县工会派专职教师教学,学习政治和文化,以提高广大职工的政治思想和文化水平。将职工集中的大单位,如大汶口搬运工会,单独建立职工业余学校,亦由县工会派专职教师教学。因搬运工会的职工大多是解放前的比较穷苦的农民,没上过学的人多,就是有文化识字的人也不多,大多是文盲。因此根据单位的情况建立了速成学习班,由教师用祁建华速成学习的经验,学习拼音字母,进行汉语拼音,扫除文盲,每到夜晚,拨泼么佛窝的朗读声,声高声低,声粗声细的腔调,此起彼伏,不绝不耳。经过速成班的学习,有的一个字不识的文盲,竟能用拼音文字能写人名和记日用帐,如工人赵京贵等,文化低的也都提高了水平,而且也提高了政治思想水平,对运输生产起到了促进作用,县总工会主席亓占海和张立志领导同志,不断地到搬运工会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指导工作,帮助全体职工更进一步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
五十年代初期,党和政府为发展文化教育事业,普及文化教育,在大汶口镇建立了泰安第三中学,建造的校舍是一律的宽敞明亮的瓦房,在那时来说也算是一流的了,泰安有一中、二中,按顺序大汶口就是三中了,在当时就全省来说,在乡镇建立中学的不多。泰安三中在大汶口的建立,是划时代的,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在大汶口镇的最高学府了,对普及文化教育事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前学生小学毕业后,就完结了,到别处上中学的不多,有了三中,大汶口镇及附近村庄的学生小学毕业后,报考就方便了,录取后可进入三中学习,继而报考大学,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党和政府对文化教育事业,施行了义务教育,进入三中上学的学生,每月还能领到一定的助学金,所以学生进入三中上学,心中都有一种荣誉感,因此学生学习各门课程的积极性很高,大部分成绩优良,毕了业,有不少的学生,考进了大学,都成了国家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