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首页综合新闻

泰安宁阳65岁老支书借贷近30万为村民打井抗旱

2014-08-28 09:23:00 作者:姜言明  来源:大众日报
一位65岁的老支书,退休14年后,借贷近30万元打井抗旱。没算过一年3万余元的利息账,却认为“给村里兄弟爷们找水,值!”如今,街坊邻居300多亩庄稼长势喜人。他就是宁阳县葛石镇杏山村的任建兴——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支书。

      一位65岁的老支书,退休14年后,借贷近30万元打井抗旱。没算过一年3万余元的利息账,却认为“给村里兄弟爷们找水,值!”如今,街坊邻居300多亩庄稼长势喜人。他就是宁阳县葛石镇杏山村的任建兴——一位有着30年党龄的老支书。

      “多亏建兴打井,要不然今年要绝产了!”8月2日下午,忙着浇地的村民邱克敏激动地说。“以前这片地一年只能种一季小麦,胆儿大的才敢种玉米,也就亩产500斤左右,遇到干旱年景可能颗粒无收。现在这地变成了水浇田,一年可以种两季,产量也能提到千把斤。”“井水可救了村南丘陵上100余户群众的300多亩庄稼。”村支书张昭利说。

      杏山村地处葛石镇西北部,全村336户人家,种植着1663亩山岭薄地。这个靠天吃饭的小村,春旱秋涝、时有夏旱、晚秋又旱,特别是今年旱情最重。“村头那口吃水井50年都没枯过,今年已经见底了。”张昭利说。

      记者在田间见到了忙碌的任建兴。由于长年操劳,他的腰已明显佝偻,布满老茧的手指关节有些变形,一双漏脚趾的黄胶鞋格外显眼。

      大旱,让和庄稼打了半辈子交道的任建兴心急如焚。“眼看秧苗就要旱死,是真心疼。过去打的30多米深的小井,一天一夜仅能浇上4亩地,根本跟不上趟,村民只有干着急,无论如何不能再等了,今年必须打深井!”

      任建兴不是有钱人,甚至算不上富裕,在他上世纪九十年代盖的房子里,一台电冰箱、褪色的八仙桌椅是能看上眼的家具。再加上家中的10多亩薄地、7头牛,就是全部家当。对他来说,30万元不是小数目。

      这些没有打消任建兴打井抽水的念头。

      任建兴取出存折上仅有的1.5万块钱,又卖掉家中3头最值钱的黄牛,凑了2.1万元,这些钱还远远不够。“我超龄了,无法从银行贷款,托人从3家信贷公司贷了16万元。从20多户亲戚邻居那里借来10万元,这才凑够费用。”

      村民任元华佩服老支书的干劲,将准备给儿子订婚用的6500元卖牛钱悉数给了任建兴,亲戚街坊也慷慨解囊,最多的3户每家借给他1万元。

      4月14日,听说老支书要打井,村干部把村委大院的仓库清理出来,提供给打井队住宿,并积极协调用电、占地,每天都有10多名群众自发义务出工。一个月过去了,清冽的井水汩汩流淌。“井深81米的两口大井,通过4000米暗管接到了村民地头上,老百姓们别提有多高兴!”张昭利说。

      今年大旱,有的人认为任建兴要发财了。本村的电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照目前两口井使用3个月,耗电6000度,能净赚4000块钱,连贷款利息都不够。

      任建兴说,“家人劝我先算算投资和回报再定电价,可我知道浇地有多难,我觉得给兄弟爷们打井,能保住这几百亩庄稼不绝产,值得!”

      村里有了水,也就有了结构调整的动力。任建兴想给有能力、想干事的年轻人提供水源,鼓励他们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带领杏山村村民共同致富。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聂艳艳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