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联合国网站16日消息,目前已有34个国家报告发现寨卡病毒原地传播病例。临床表现轻微、一周左右可以自愈的疾病,是如何升级为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泰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科负责人表示,泰安存在寨卡病毒病输入的可能,但疫情播散的可能性很小,市民不必恐慌。但鉴于其与小头畸形病或存因果联系,备孕及已孕妇女应谨慎前往疫情国家。
寨卡病毒病是由寨卡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Zika森林恒河猴体内分离出,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的人体中分离到。从1947年病毒被发现至2007年以前,寨卡病毒病主要表现为散发,被证实的人类感染病例仅14例。
2015年5月,巴西报告首例确诊的寨卡病毒感染病例,之后疫情持续传播、蔓延,截至2016年2月16日,寨卡病毒病本地病例的国家/地区超过34个。其中,巴西、哥伦比亚、佛得角、萨尔瓦多、巴拿马已出现暴发疫情。WHO专家预计美洲地区将可能有300万—400万人感染这种病毒。
寨卡病毒病主要通过蚊子(伊蚊)叮咬传播,孕妇感染后有传播给胎儿的可能,血液和性传播仅为个案。多数病人仅出现轻微发热、红疹(多数为斑丘疹),另有一些病人会出现头痛、关节痛以及非化脓性结膜炎等症状,大多持续2至7天后自愈,极少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
巴西卫生部2016年1月27日通报,自2015年第45周以来,共报告疑似小头畸形4180例,已调查732例,其中270例(37%)确诊中枢神经系统畸形,6/270(2.2%)寨卡病毒感染阳性,提示新生儿小头畸形可能与孕妇怀孕期间寨卡病毒感染有关,但两者之间确切病因关系仍有待研究。因此,世卫组织总干事于2016年2月1日宣布小头症和其他神经疾患聚集性病例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前,我国已经发现两例输入性感染者,随着世界各地交流的频繁,国内难以避免出现输入风险,但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扩散传播。”张爱华介绍,埃及伊蚊为寨卡病毒主要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非洲伊蚊、黄头伊蚊等多种伊蚊属蚊虫也可能传播该病毒,“我国与传播寨卡病毒有关的伊蚊种类主要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其中埃及伊蚊主要分布于海南省、广东雷州半岛以及云南省的西双版纳州、德宏州、临沧市等地区;白纹伊蚊则广泛分布于我国河北、山西、陕西以南的广大区域。我市是白纹伊蚊活动区域。目前,正处于冬春季,气温低,尚未进入蚊虫活跃期,即使出现输入病例,由于无法形成有效传播,出现播散的风险也极低;即使在夏秋季,由于我市白纹伊蚊的密度低,疫情发生本地传播扩散的可能性也很小。”张爱华表示。
张爱华说,目前世界范围内尚无针对寨卡病毒的疫苗,也没有特异的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最佳的预防措施就是避免被蚊虫叮咬。“做好室内以及周边环境的清洁非常重要,通过清理积水、垃圾等,可以有效减少伊蚊的繁殖空间,帮助减少寨卡病毒感染。”张爱华特别提醒,尽管目前小头畸形病与寨卡病毒感染直接的因果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认,但安全起见,备孕及已怀孕妇女尽量避免前往疫情多发国家、地区旅游,如果确实需要前往,一定要做好防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