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泰安1月20日讯 2014年,经过多方努力,东平县纳入全国第一批移民避险解困工作试点县。该县通过党建引领、上下联动、部门联合、项目联推、党政联考、干群联心“一线五联”工作模式,突出“社区建设、产业培育、群众工作”三项重点,一幅改天换地的壮美画卷在东平湖畔徐徐展开。
回馈移民肩负起庄严的历史使命
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也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的唯一遗存水域,常年水面209平方公里。据县志记载,历史上因黄河泛滥曾发生洪涝灾害180多次。
旧时的东平湖意味着灾难,新中国成立后的东平湖则意味着奉献。上世纪1958年8月,为确保黄河安澜,经国务院批准,在自然滞洪区的基础上,修建东平湖水库。当时国家财力薄弱,建设东平湖很大程度上是以移民的奉献为代价。当时外迁527个村庄,数十万人惜别故土,经过20多万民工突击施工,修筑了100公里的围堤,挖占土地8.7万亩,淹没耕地28万亩。东平湖消弭大汶河、黄河水患的同时,让东平县成为全国第二、山东省第一移民大县,移民成为突出的贫困群体。这个特殊的群体,存在诸多现实困境。他们漂泊异乡,据统计,当年支援东北边疆11万人,自行投靠亲友1.3万人,省内各地安置12.2万人。他们住房狭窄,人均宅基地不足10平方米,特别是后期陆续返库移民,很多几代同室,安居问题亟待解决。他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淹没,没有土地,收入微薄,每年要抗洪防汛,为保障水质,取缔了相关产业,收入锐减甚至失业。他们没有耕地,不能享受相关惠农政策,教育、卫生等民生事业滞后。
一方水土难以养活一方人。移民的困境,时刻牵挂着各级党委政府的心。
建立东平湖以来,党和国家对库区移民长期关注,大力支持,先后多次扶贫开发,但以往“大水漫灌”般的扶贫模式,救急不救穷。要打开贫困落后枷锁,只有大破大立,建设移民社区、产业园区,既安居也乐业。移民避险解困工程,是国家针对中西部地区移民的一项重大民生政策,投资规模、扶持力度创历史新高。东平县在省水利、发改、财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硬是争取下来。面对艰巨的任务,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分别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构建了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的工作架构,各项扶持政策集成实施。省委组织部选派了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力量,派驻东平工作两年;省发改委、水利厅、国土资源厅、住建厅、农业厅等特事特办,加快项目审批和扶持;市25个相关市直单位,拉出了工作清单,项目化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带着对库区移民的深厚感情,以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使命感投身移民避险解困工程。
“两确保一加快”打造精品社区
站在凤凰社区中间的小山头上俯瞰,88栋楼房鳞次栉比,蔚为壮观,社区距离风景秀丽的东平湖,不过三四百米,脚下的小山,也将成为社区中心公园,依山傍水,宜居宜业。
从一片荒山坡到具备入住条件,凤凰社区仅仅用了11个月的时间。凤凰社区建设指挥部大年初三就入驻工地,开展坟头迁移工作。当地风俗,正月不能迁坟,为加快施工进度,工作人员反复解释,移风易俗,争取群众理解,20多天时间,1320个坟头全部迁移。
2015年,注定将被历史铭记。经过前期紧张有序的筹备工作,东平湖移民避险解困工作全面铺开。移民社区建设分3期实施,总投资35亿元,兴建移民社区18个,解决4.6万无地移民的住房困难。一期工程7个社区,涉及16个无地移民村;二期工程4个社区,涉及13个无地移民村;三期工程7个社区,涉及25个无地移民村。根据不同需求,建设了52㎡、80㎡、120㎡左右3种户型,同步规划建设服务大厅、学校、卫生室、养老中心、文化中心、超市、骨灰堂等,健全社区基层组织。
按照确保质量、确保安全、加快进度“两确保一加快”的要求,东平县全力打造工程优质、群众优评、干部优秀的“三优”工程。为加快施工进度,该县推行“一表、一单、两会、一专报”工作流程。一表,即对每个社区细化时间进度表,倒排工期;一单,即每周梳理问题清单,挂账销号;两会,定期召开社区建设联席会、现场办公会;一专报,每周形成督查专报。
建精品社区,做百年工程。该县统一招标两家监理公司,成立巡回督导组、审计监督组,对工程质量、资金安全进行全程监管,定期巡查。同时,从住建局、房管局、公用事业局等相关部门选派11名技术人员,盯靠施工现场,确保工程每个环节安全达标、质量过关。目前,一期工程7个社区共完成主体158栋,装饰装修93栋,二期工程4个社区已全部启动,正在开展“三通一平”、前期手续办理、房屋入户丈量等工作。
好事办实让群众舒心满意
路村,依山临湖,建设社区没有多余土地,只能先拆后建。先拆后建,需要群众提前搬迁,工作难度自然加大。为此,该社区指挥部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走访,向群众讲清工程意义、国家政策、补偿标准,逐一解答群众的疑惑,消除顾虑,困难远比想象的多。
好事办实需实功。该县为扩大群众参与,吸收移民村“五老”人员,成立了群众质量监督小组,在方案制定、重要事项决策中征求他们的意见建议,全程参与工程质量监督,争取群众的理解支持;先后组织9批、500名群众代表,到安丘、肥城、汶上等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各社区设立“每周开放日”,组织群众有序参观样板房……
培植产业既住好房子更过好日子
让群众有钱花,产业培植是关键。东平县在推进移民社区建设的同时,通过园区化布局、企业化带动、合作化经营、技能化脱贫等路子,超前谋划产业发展,让移民群众住上好房子、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在老湖镇西三村,成立的群发特种动物养殖合作社,整合移民扶贫资金,建起占地60多亩、饲养棚1204间的大型养殖场,引进国外良种水貂2800只,每年繁育14000只,年净利润560万元,带动周边26个村200余家养殖户,年均增收6万元。
移民资金分到各家各户,也就是打酒买盐,积小钱为大钱,通过上项目、兴产业,就能彻底脱贫。
该县聘请山东财经大学农业与农村研究中心,编制移民避险解困产业发展方案,在沿湖周边规划建设30个产业园区,重点培育优质水产品、乡村旅游、特种动物、服装加工、大蒜深加工、食用菌种植等六大主导产业,已建成东平湖生态养殖基地3万亩、畜禽养殖大棚45个、旅游村32个等项目。同时,在滨河新区规划扶贫产业园,集中对接上级扶贫政策,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产业化扶贫的新路子。
扶资扶志扶智,一个都不少。该县精准识别移民就业需求、创业愿望等情况,制定就业培训计划,一年内举办了乡村旅游、林果种植、农副产品加工、电子商务等培训班80余批,培训6000多人次。
该县2015年有8个产业项目投产运营,累计投资1.2亿元,可带动就业1500余人。
青山无言,大地作证,让数万移民既安居更乐业的避险解困工程,必将成为熠熠生辉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