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强
本报通讯员 柳岩 耿丽梅
早就听闻有位博士村官李宗奉正在帮着宁阳县磁窑镇刘家洼村发展茶园,11月23日,记者走进刘家洼村时,正好碰到村里的市派“第一书记”李宗奉在村民新搭建的茶叶大棚里指导茶苗栽植。
“这个茶树苗种得太浅,抹点生根粉,拿个烙饼用的铲子往下扒一下,别怕出力。”一边亲手示范,李宗奉一边耐心地讲解着。尽管裤脚挽起,鞋子沾满泥巴,即使村干部不介绍,记者还是凭衣着和气质认出了这位来自泰安市科技局的第一书记。
他说,工作三十年来,这已经是第四次驻点包村了,自己作为一名农业技术干部,要发挥专业特长,真正帮助村民脱贫致富,必须下得来、蹲得住、吃得苦,才能够帮助村民真正找到可持续发展的适宜产业发展方向。
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只有发展经济,增强造血功能,变财物帮扶型为生产经营型扶贫,才是村民彻底摆脱贫困落后的根本之道。。
虽然包村工作经验丰富,初到刘家洼的李宗奉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作为省级贫困村,刘家洼村两委仅几间年久失修的旧教室当办公室,村街和田间的生产路破败不堪。全村124户村民、659亩丘陵地,主要种植小麦和玉米,一年下来一亩地收入不足千元,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外出打工。“棒子麦子,穷一辈子”是村民打趣自己的顺口溜。
在了解了村里的实际后,他首先协调资金修缮了办公场所,同时发动群众铺设了生产路。输血更要造血。如何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李宗奉没少和村两委干部进行探讨,有时一谈谈到后半夜。
一次查阅村志的时候,李宗奉发现村里的天齐古庙院里曾经有一棵老树,村里六十岁左右的长者都对此记忆犹新,这让他发现了发展的突破口。经过多次与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实地考察后,李宗奉又请来了山东农业大学的茶学博士韩晓阳老师,分析化验后确定刘家洼的水土基本适合发展茶叶种植。
为了调动村民发展茶叶产业的积极性,村里包了三辆面包车,拉着有意向的村民来到泰山区小津口参观茶园种植,之后又亲自驾驶自家车带领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三天行程三千里,千里跃进大别山考察茶叶品种和茶苗。村里制定了鼓励村民种植茶叶的政策:村里统一深耕土地、统一完善水利设施,每亩补助1000元。
吃了“定心丸”的村民们踊跃了起来,先期发展的18户村民流转土地30亩,建起了30个大棚,并从福建购买了26万棵“福汀大白”。大棚建起来了,如何帮助没有种植经验的村民们做好后期管理成了李宗奉的当务之急。
作为农学博士,李宗奉基本上每天都要穿梭在各个棚里,手把手地指导。“咱的这个塑料薄膜没有扽好,要埋深着点”“大棚里要专门准备一件大衣,否则出去就要感冒。”
经过一个月的忙碌,目前30个大棚均已基本完成栽植。“茶树喜欢潮湿的环境,再过一星期在茶苗之间种上香菜或者菠菜,等到明年元宵节上市,我们就能把前期塑料薄膜的成本收回来了。”李宗奉又帮村民打起了算盘。
“大棚建设和茶苗管理基本上村里的留守妇女和老人就能完成,明年开春打顶,明年夏秋就可以有相当数量的茶叶供采摘。”刘家洼村党支部书记杨伯红算起了增收账,按照目前的价格,二年后初产期每亩收益8000元以上,五年后盛产期,产量和产值保守估计增加1.5倍。
不过,李宗奉看得更远。“茶叶种植只是产业的第一个阶段,明年我们建设茶叶加工车间,实现茶叶的就地加工,下一步通过发展茶苗繁育和茶园栽培,真正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