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7月15日讯 军人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又神圣的,然而在军人光环的背后总有一个家庭在默默的支持着,奉献着。与平常百姓家庭相比,军人家庭可能承受着更多的艰辛与苦楚。家住东平县老湖镇西一村的于加科一家为了让儿子安心在外当好兵,自己和家人不管遇到多大难处也坚持扛着、顶着,心甘情愿的把儿子献给部队、献给国家。
“老于啊,叫娃儿回来吧,该享享福喽。”经常有邻居劝儿子在外当兵的乡镇干部于加科,这个朴实的汉子总是憨笑着说:“国家需要他呢,他在部队呆一辈子咱都舍得呀,咱可不去拖后腿。”这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63960部队于杰父亲的话。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不难看出:于加科虽然身份普通,但心系国防、情系国防、支持儿子安心国防····难免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东平湖畔一个普通父亲对国家国防事业的支持与奉献。
于杰是一个生在湖边,长在湖边有着深深东平湖水情怀的80后青年,由于受曾在部队当过军人的父亲的影响,从小便产生了强烈的参军愿望,心里早早萌生了弃笔从戎,报效祖国的志气。刚刚高中毕业的于杰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报名应征入了伍,这一刻,于杰儿时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父亲非常支持儿子的决定和选择,打心底里为儿子参军感到高兴。于加科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杰,有志青年立志军营,部队是一所大学校,我支持你。人生当兵只有一次机会,希望你呀一定要珍惜,对人生磨练和事业发展大有益处,到了部队要积极学习,多做贡献,家里你就别操心啦,有我和你妈就行了。”就这样儿子远离家乡,踏上了参军入伍的征程,一去就是十多年。
儿子参军后,于加科的父亲先后六次因为脑出血住进医院,手术费、治疗费花了10万多元,平时长期积攒下来的治疗医药费更是一笔沉重的负担,家里的钱不够,于加科只好开口向亲戚朋友借,平时省吃俭用,一年到头,基本不买什么新衣服,他常说:“笑脏不笑烂”,只要穿干净就好。”为了照顾手术后的父亲,晚上,于加科住在父亲的房间,只要有点响动,都要起来看看,为父亲抄一抄被子,一晚上常常要起来很多次,早上又顶着一双通红的眼睛去上班,到了与儿子通电话的时候,他却总是说:“家里一切都挺好,你在部队好好干,别操心啦,需要什么你告诉我,我给你办”,在他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全家人学会了儿子每次来电话都报喜不报忧,目的就是不让在部队当兵的儿子于杰为家事分心。
人们常说,做女人难!做军人于杰的妻子更难。刚结婚的时候,赵雨婷对军嫂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只是觉得军嫂很光荣。在婚后的日子里,才真正地体验到军嫂有着更丰富的内涵。嫁给军人时间久了,军人意识也渐渐渗透到了她的血液中,军令如山,服从是军人的天职,支持爱人的工作、服从部队的需要也已成为她的一种本能。
在赵雨婷和于杰结婚十年的时间里,他们总共在一起的日子不超过一年的时间,长期过着两地分居牛郎织女式的生活,爱人在外地工作,常年累月不回家,她独自一人默默地承担着家中的一切,上班工作,操持家务,照顾父母,教育孩子,用柔弱的双肩默默地支撑着这个温暖的家。她克服重重困难,努力扮演好一个职业女性和贤妻良母的角色。在家里,她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孩子生病的时候,父母住院的时候,为了不影响丈夫工作,她硬是用自己柔弱的双肩扛起了所有家庭重担,很少给丈夫打电话诉苦。记得孩子刚一岁的时候有一次发高烧到40度,漆黑的夜里她一个人用棉衣裹着孩子去医院,这时候她多想给丈夫打个电话啊,但她没有,因为她知道,即使打了,丈夫也回不来,还要他担心,丈夫是属于军队这个大家庭的,自己不能因小家而误大家,作为一名军人的妻子,这些都是她应该承受的,她也对此由衷地感到自豪和欣慰。
“自古英才出贫家”,家庭的拮据、父亲的用心良苦更加激发了于杰在部队刻苦训练、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于杰也因成绩优秀突出,先后荣获“三等功”两次、三次被评为“优秀士兵”,多次获军事训练标兵。巨大荣誉的背后,是一家人默默无闻的付出,坚强的信仰支撑,他们的难得在于无私的奉献,无比的热爱着我们的祖国,热爱着我们的军队。
其实,只有有千千万万像于加科一家这样的好军属、好群众,用实际行动支持着祖国的国防事业,为国防和军队建设默默地奉献一切,才有我们更加强大的军队和国防,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