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培俊报道 市民在奈河旁新建成的彩石瀑广场健身娱乐。
◆作为泰城城中河的奈河,以往只起到了泄洪、排水的功能,为做好“创卫”迎审,泰安启动奈河景观整治工程,不仅让昔日排水渠变为泰城内部的景观带,还为泰安增设了一条泰山文化特色走廊。
□ 本报记者 姜言明 刘培俊
“‘创卫’不仅让泰城变干净了,也改变了泰城格局,让山城变成了山水之城,把‘创卫’直接给了咱老百姓。”7月5日,泰安市民巩固沿着奈河走了一遭,看到整治后的奈河大变了样,高兴地告诉记者。
昔日排水渠变生态景观带
75岁的边先生跟老伙伴们,每天一早一晚都会沿着奈河散步。边先生说,以前,奈河沿岸景观极差,道路狭窄,植被错综复杂,很少有人愿意到奈河边上玩。“整治后的奈河两岸,杂草被清除,重新铺了道路,从天外村天地广场可以步行至普照桥,景观带一下子延长了近3000米。”边先生说。
记者发现,奈河沿岸设置了水生植物种植槽,整理、增加与完善河岸水边植物群落,实现生态河堤。另外,增设了景观小品、景观灯具、栏杆、木质栈道与木质观景平台,还人性化地增设了健身器材,供市民锻炼。
“以前奈河两侧是高墙,将水和人隔开,现在根据亲水驳岸改造,新建了下沉式滨水木栈道出入口和亲水驳岸,大家伙儿可以亲水嬉戏了。”龙潭路及奈河景观整治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张为民称,奈河景观提升很好地将景观建设与自然生态系统融为一体。
增设七处景观成旅游景点
7月4日,普照桥北侧的彩石瀑景点处,有不少市民穿梭其间,徒步健身,还有游客在拍照。
“砍掉了乱糟糟的树林子,建起了公园景点,给泰安旅游增加了景观,还增加了健身场所,这样的改造真是不错。”市民程丹霞对景观改造赞不绝口。
由天外村天地广场东侧的奈河西道,沿着木栈道穿越天外桥,一路往南行,依次经过小石峡水库、奈河天源、桐荫清昼、倚河听风、青松石泉、天地坊、龙潭飞瀑等景观。
“这些都是‘泰山龙潭路十景’中的景点,是2012年开启的龙潭路景观提升工程中的主要着力点。”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泰山龙潭路十景”让泰安市区“百米为一景、一路串十景”的设想成为现实,也成为现代与传统、人文与生态融合在一起的泰山龙潭路新标识。
“奈河景观提升工程开启后,在环山路至财源大街段的奈河沿岸新增设计7处景观节点,分别为望岳台、利民台、百花台、彩石瀑、绿悠岛等,它们与奈河上游的青松石泉、倚河听风成为‘一河连多珠、一路串多园’的景观带格局。”该工作人员称,目前,除百花、天书观正在施工推进中外,其余景点及游园均投入使用。
“以往泰城只有山而无水,奈河景观带形成后,将山、水、景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自然生态、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河流水景长廊,让山城泰安华丽转身为山水之城,意义非凡。”泰安市住建局负责同志如是说。
引水入城清水四季长流
山城的短板在于缺水。受枯水季节及区域狭小无法实现大量蓄水等因素影响,奈河并非四季清水长流。以往只起到了泄洪、排水功能的奈河,如今摇身变为景观河,该如何破解缺水问题?
被誉为奈河“水龙头”的小石峡水库,位于天外村天地广场南侧天外桥下。“上个世纪40年代,为了滞洪、蓄洪,同时为了兴修水利,保障奈河沿岸的灌溉和生活饮水,建造了小石峡水库。”指挥部工作人员介绍,经修渠筑坝及淤泥清理施工,小石峡水库蓄水量增大,成为奈河景观带的水源地、“聚宝盆”。
但水量毕竟有限,加之今年遭遇的干旱,奈河濒临干枯,让增设的19处自然石跌水坝失去了美观效果。
“考虑到奈河水量受季节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我市决定利用胜利渠引汶河上游水入城区奈河,解决奈河枯水期无水的问题。”张为民称,这就提出了新的“课题”:奈河要变宽、水量要变大、水质要变好。
引水工程实施前,要进行的便是河道垃圾清理和河底设计工作,截至目前,累计清淤3.26万立方米,奈河的“肠胃”通畅了。为保证奈河水质,河岸两侧还同步进行污水治理。截污治污20处,敷设直径600毫米的引水管道1700米、污水管线800米。
“引水泵房、配电室和上游引水联动装置工序已完成,只要水源地达到蓄水量,打开电闸,奈河的瀑布溪流效果会立马显现。”指挥部工作人员丁吉泉介绍,经过整治的奈河填补了泰城只有泰山而缺水的现状。随着水量充沛,开闸放水,奈河将为喜欢与水为伴的市民及游客提供一个浪漫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