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喜好什么,想学什么,就提供什么样的培训。针对东平湖库区移民的就业困难,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通过整合培训资源、创新培训方式,组织开展种植、养殖、加工等多种技能培训,有效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快就业、好就业。
□ 本报记者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苏本善
调查摸底,掌握劳动就业情况
“做好职业技能培训的第一步是要全面摸清县内劳动就业情况。”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主任郭卫华说,该县从去年就开展了劳动力资源调查。
东平县以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为依托,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作用,对在法定劳动年龄、有劳动能力、有培训就业愿望的人群进行了详细梳理。
“我们调查的标准就是做到‘五清、四明、三建立’。”“五清”就是人员底数清、技能状况清、文化程度清、家庭人口清、收入情况清;“四明”就是择业意愿明、培训专业明、就业意向明、公示结果明;“三建立”就是建立登记台账、职业技能培训台账、转移就业台账。“只有把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摸清了,下一步的工作才更具针对性。”郭卫华说。
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将调查摸底与就业政策宣传同时进行。“全县716个行政村,我们只用了45天的时间就跑了一个遍。”东平县劳动就业办公室工作人员耿进瑾说,时间紧,任务重,人手紧张,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女子调查宣传队。
在劳动力资源调查的基础上,东平县建立了就业基础信息库;通过进村宣传,深入普及了当前就业优惠政策。两项工作的进行,为开展好下一步工作做足了准备。
精准培训,服务中心工作大局
今年年初以来,东平县实施了东平湖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工程,重点改善移民群众的生活条件。“促进移民就业,解决群众长久生计问题,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郭卫华说,该县为此专门制订了针对库区移民群众的培训就业方案。
老湖镇有30多个村位于东平湖畔,村内少有耕地,村民致富一直缺乏有效手段。“‘渔家乐’为村民致富开辟了一条新路子。”老湖镇镇长史金龙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县劳动就业部门立足沿湖村实际情况,在当地举办了多轮培训班,进行现场教学,不少村民通过经营“渔家乐”走上了致富道路。
“这些培训不仅符合实际情况,见效快,而且很多都是免费。”具体承担该县职业技能培训任务的东平劳动技校校长刘再胜说,库区移民群众参加汽车驾驶、渔家乐等培训都是免费或者可以享受优惠的。
朱桥村集体经营的红石度假村在当地小有名气。“平时一天纯收入能有六七百块,碰上节假日还要翻两到三倍。”朱桥村党支部书记赵建华告诉记者,全镇像他这样的渔家乐、农家乐有58家,其中星级渔家乐有18家,经营效益都不错。
郭卫华介绍,渔家乐、农家乐是该县为库区移民村量身打造的培训内容。除此之外,该县还立足东平湖举办了多期水产养殖、湖产品加工等培训班。今年以来,已经举办了月嫂、青年创业、能力提升等培训,培训学员1300多人,90%的学员走上了相关岗位。
跟踪服务,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老百姓学门技术不容易,一定要让他们学得会、用得上、富得快。”郭卫华说,做好培训后的跟踪服务工作,建立就业服务长效机制非常必要。
刚参加完汽车驾驶培训3天,银山镇南堂子村村民陆诗友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该县劳动就业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郑允剑。郑允剑说,他每周都会随机抽取参加就业培训的学员进行上门走访,向他们了解培训班举办的情况、学习后的打算,并向他们征求意见。
“不仅是走访学员,培训机构和培训现场也要跑到。”郑允剑说,通过实地走访,督促培训机构严把资质关、管理关、就业关,确保培训标准不放松,培训效果才更有保证。
为更好促进就业,该县劳动就业部门还强化了后续服务。今年以来为160多人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563万元;与沿海、周边地区上百家企业、劳务市场建立了稳定的劳务供求关系,近年来转移劳动力在10万人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