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改善移民生活,东平县抓住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的机遇,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移民核心”作用,建设新型社区,培植特色产业,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建设新型社区让移民扎下根
每天早晨,家住东平湖畔的东平县老湖镇刘洼村武树志老人都要出门遛弯,与以往不同的是,近几个月来,他会多绕二里多地,专门到在建的凤凰社区看一看。
“土地紧张,住房又潮湿,又狭小,还担心发大水,期望早一天告别‘趴趴屋’,住上‘湖景房’。”武树志告诉记者。
东平湖是1958年修建的大型黄河蓄洪水库,东平县是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移民大县,24.5万移民为确保黄河安澜作出了巨大牺牲,由于交通不便、投入不足、资源匮乏等原因,库区移民尤其是无地移民存在居住条件差、产业基础薄、民生保障水平低等困难。为确保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东平县抓住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的机遇,建设新型社区,培植特色产业。
凤凰社区是移民避险解困社区,建设36栋居民楼,安置5200多人。据了解,东平县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类似的移民社区16个。目前,一期工程全面开工建设,二、三期工程压茬推进。
移民避险解困社区建设,是国家针对“水上漂”、“滑坡体”及特困移民群体的一项重大民生政策。去年以来,省市领导给予高度重视支持,市县两级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措施、推进工作,全力支持东平打造全国移民避险解困样板区。
特事特办解决移民燃眉之急
民事如天,倾情服务。省市各相关部门带着对库区移民的深厚感情,特事特办,提供有力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今年以来,省委组织部选派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等力量,派驻东平工作两年;省发改委加快审批移民安置用电、小流域治理等项目;省水利厅追加650万元投资,将饮水安全工程覆盖人群由7.68万人增加到9.72万人;省国土资源厅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协调社区建设用地;省财政厅整合相关资金4.2亿元;省住建厅在危房改造、污水处理等方面重点帮助;省农业厅拨付资金800万元,将老湖镇5个贫困村确定为旅游扶贫试点;省黄河河务局将银山镇耿山口村纳入黄河滩区整体搬迁试点。同时,泰安市25个相关市直单位,拉出了工作清单,项目化推进工作。
为确保搬得出,东平县按照“统一建房、先建后搬、整体搬迁”的模式,统筹考虑生活习惯、生产要求、地形条件,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等,科学规划移民社区。该县征求移民意愿,建立移民村、移民户信息库,实行分类管理,分类施策。根据移民家庭收入状况和不同年龄段需求,设计3种户型,同步规划行政办公、服务大厅、学校、卫生室、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超市、骨灰堂等,健全社区基层组织。
在全面落实国家补助政策的基础上,对有搬迁能力和愿望的住户,积极宣传政策,促使尽早搬迁;对低收入家庭,实行住户努力、亲戚援助、镇村帮助、部门扶持等,解决搬迁资金问题,帮助搬迁;对愿意入住敬老院的五保老人,由政府供养。
为加快社区建设,该县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实行县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并选派了54名干部,到无地移民村担任“第一书记”,发挥致富引领作用。在此基础上,成立巡回督导组,对移民社区建设严格考核奖惩。
用产业规划带动移民致富
发展产业是移民“稳得住 能致富”的基础,该县借助地处中原经济区、山东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山东西部经济隆起带“一区一圈一带”政策叠加优势,列出2015-2018年抓党建促脱贫争取项目69个,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库区开发。建立避险解困搬迁村产业发展基金,从移民后期扶持、区域发展、产业政策扶持、金融扶贫等方面,按照人均2000元整合资金,用于搬迁村产业培植、村民就业、村集体增收等产业项目的扶持。经过努力,库区逐步形成了旅游、水产、麻鸭、特种动物、机械工具等特色产业,建设配套农业示范园区61个,建成3A级以上景区12家。在此基础上,今年规划了就业吸纳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区28个。
与此同时,该县强化移民技能培训,整合县内外职业教育资源,争取专项培训资金,开展技能型、订单式就业培训。今年以来,已培训4780人,转移就业再就业92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