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8日,大津口乡退休老教师张照昌向泰安市档案馆捐赠了一批抗日战争期间的珍贵书籍刊物,其中包括1942年出版的抗日战争小丛书《论持久战》、《群众月刊》和1941年编印的抗日根据地建设小丛书《怎样办妇女识字班》、《怎样办训练班》。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这套抗战小丛书的捐赠,丰富了泰安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书籍刊物的存在,说明当时泰安地区抗日根据地建设有声有色,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却凝聚着泰山脚下抗日英雄们鲜血。
1942年2月,由大众印书馆翻印的《论持久战》。中华泰山网记者 王文正 摄
探访:翻盖旧房屋,偶然发现抗战小丛书
6月4日上午,记者来到位于泰山东麓的大津口乡寻访张照昌老人。大津口乡四面环山,苍松翠柏围绕,上面栽满了各种树木,此时正值板栗花开,空气中弥漫着板栗花独特的香味儿,让人醺醺欲醉。
上午9:40左右,记者来到大津口乡藕池村,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张照昌老人,据张照昌介绍,他出生于1936年,今年78岁,是大津口乡中学退休教师。老人虽然已经78岁高龄,但是仍然精神矍铄,步伐轻快,身体还很硬朗。
张照昌老人说,“2009年家里翻盖旧房的时候,从上门槛夹缝中发现了四本抗战时期共产党地下工作者遗留的小丛书。包括1941年9月,大众印书馆编印的《怎样办妇女识字班》。1941年8月,大众印书馆编印的《怎样办训练班》。1942年2月,由大众印书馆翻印的《论持久战》。1942年3月,群众月刊社编印的《群众月刊》。”同时发现的,还有一批光绪、民国年间的地契、文书等物品。
张照昌老人向记者展示由泰安市档案馆发给的证书。中华泰山网记者 韩波 摄
讲述:地下工作者住在自己家里,听了太多抗战故事
据张照昌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家中共有五间草房,1940—1943年间,这里曾经作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泰北行署独立营的公粮、弹药转运点,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在此潜居开展抗日根据地工作。泰北行署的主要领导张若云、范立仲、赵亦安等人曾驻扎在这里,是他们开展抗日活动的主要场所。
据张照昌老人介绍,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大津口、麻塔建立了据点,为强化治安环境,推行“清乡”政策,先后三次对藕池村进行大扫荡,家家清查、户户过筛。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就是藏在他家的地窖中躲过劫难的。
当时,一批批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来到他的家里,使得张照昌了解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历史故事。近年来,张照昌老人借着泰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组织的“泰山史话”活动,将这些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写了下来,希望让后人了解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历史。
张照昌老人向记者展示了由他写作的抗日战争小故事,包括《泰山极顶捉大鱼》、《虎口脱险》、《巧设鸿门宴,除掉大汉奸》、《战机坠毁大津口》等。文字生动,读来感觉津津有味。
张照昌向泰安市档案馆捐赠的抗日战争期间的书籍刊物。中华泰山网记者 王文正 摄
捐赠:让子孙后代了解这段历史
对于为什么要将这些抗战小丛书捐赠给泰安市档案馆,张照昌老人说,“我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把这些抗日战争时期的小丛书捐赠给档案馆,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看到和了解这段历史,让子孙后代也能铭记这段峥嵘岁月。”
市档案馆工作人员表示,这套抗战小丛书的捐赠,丰富了泰安市档案馆馆藏资料,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这些书籍刊物的存在,说明当时泰安地区抗日根据地建设有声有色,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却凝聚着泰山脚下抗日英雄们鲜血。
相关链接:山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中共山东省委即在济南召开紧急会议,研究如何领导山东人民进行抗日的问题。会议决定发展抗日民众团体,组织抗日游击武装。10月,省委又根据中央关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决策和北方局提出的“每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应该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制定了分区发动抗日武装起义的计划和山东抗日游击队十大纲领。
1938年1月1日,泰安县各地赶来的160余名抗日志士,携带着五六十支各式枪支和长矛、大刀等,聚集在徂徕山西麓的大寺,举行起义誓师大会,成立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发动了徂徕山抗日武装起义。
中共中央对山东的抗日武装斗争极为重视。1938年5月,派以郭洪涛为首的50多名干部来山东工作,郭洪涛任中共山东省委书记。毛泽东和刘少奇为此作出了特别指示:“要建立民主政权,创建山东根据地,使山东成为八路军在华北的一个战略据点。”从此,在中共中央领导下,山东开始有计划地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
根据党中央指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本着“全民动员”的精神,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当时泰安在中共山东省委的直属领导下,在徂徕山上成立了县委组织。当时对外宣称是“八路军驻泰办事处”。
在徂徕山上抗日的旗帜飘扬招展下,激荡起了泰安境内人民群众保家卫国的抗日热忱,青年们纷纷参加抗日的积极组织,壮大了中共泰安县的党组织。接着又宣布抗日民主政府的成立,建立了抗日武装,开辟了全县各区的活动地区,发展党员,建立村党小组,宣传抗日,徂徕山的山上山下,轰轰烈烈的抗日工作,抗日武装壮大起来了。
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也是抗日民主根据地形成的主要标志。然而,山东各地抗日武装在创建根据地之初,由于对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重要性的认识和经验不足,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种种阻挠,因而在能控制的地区,并没有把各级抗日民主政权普遍建立起来。而国民党部队特别是沈鸿烈省政府则凭借其正统的名义,在全省所能影响的地区普遍建立并加强旧式政权。对此,1939年5月19日,中共中央明确指示:在政权问题上,“应认识无论八路军或地方游击队,如无政权则决不能发展巩固与建立根据地。因此,已得的政权决不应放弃,并还应努力争取新的县区政权”。5月24日,山东分局根据中央指示作出了加强抗日根据地建设,加紧建立抗日民主政权的决定。7月,山东分局又发出恢复县、区、乡政权的指示,提出建立的政权要保证党的领导,县、区、乡长兼八路军游击大队长、中队长、分队长。此后山东民主政权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如鲁中地区先后建立了莱芜、博山、临朐、新泰、沂水、益都、章丘、泰安、费县、蒙阴等10个县政府及莱南行署、沂南行署、泰安办事处3个县级政权,连同此前建立的淄川县共14个县级政权。组织群众学政治、学文化,反封建、反压迫是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民主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1940年,泰山区相继建立中学2处,高小12处,初小1131处,举办识字班近千处。
1938年10月,日军停止了对中国正面战场的进攻,中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此后,日军加紧了对后方的控制,泰安的日伪势力迅速膨胀,山东成为敌人后方。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以共产党为主体领导的游击战争成为敌后抗日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