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赵伟
央视网消息:山东的东平湖,是《水浒传》里“八百里水泊”唯一遗存至今的水域。上世纪50年代,由于修建东平湖水库,几十万居民离开家园,成为无地移民;近年来,东平湖成为南水北调的重要枢纽,许多移民又离开水面,放弃养鱼为生。为了让东平湖移民这个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付出巨大牺牲的群体实现脱贫,当地启动了贫困移民搬迁工程,努力让他们实现安居乐业。从2016年1月开始,央视记者在东平县蹲点采访,从今天起推出“新春走基层”《东平湖移民搬迁记》。
拉凌网,是东平湖渔民一项古老的冬捕活动,完全靠人工。
最近几年,随着东平湖水位下降,捕鱼也变得越来越困难。
山东东平湖,位于黄河南岸,古称蓼儿洼、大野泽,是当年八百里水泊梁山唯一遗存至今的水域。解放前,由于黄河泛滥,东平湖百姓经常遭受灭顶之灾。上世纪50年代,国家修建东平湖水库,确保了黄河安澜,24万5千名库区百姓也因此举家外迁。
36岁的杜磊是银山镇南堂子村渔民,他们家就是祖祖辈辈生活在湖上的渔民。
东平湖渔民们外出打鱼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东平湖如今又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枢纽。为了向华北地区输送符合水质标准的长江水,政府号召减少水产养殖业,并且限定禁渔期,这让渔民的收入又少了一大块儿。今天,杜磊和伙伴忙活了半天,收获却十分有限。
东平湖渔民们遇到的另一件头疼事,就是住房。潘孟于村位于古运河边,以前是一个渔民村,渔民们从东平湖迁出后,既没有耕地,也没有宅基地,成了纯粹的无地移民。
今年76岁的潘乐青老人在潘孟于村做了三十多年的村支书,据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为了解决无地移民的住房问题,国家在东平湖里的这块高地上批了一小块地,单独建了几个小渔村,潘孟于村就是其中之一。老书记这辈子最自豪的一件事,就与当年的建房有关。
原来,当年政府拨款50万元,老书记带着村民建起了300间二层小楼,最后一结算,只花了32万,还剩下18万,他二话没说,直接退回去了。
当年政府拨款建房之后,移民们算是勉强安置好了,但几十年来,随着人口日渐增多,住房问题也越来越严峻。由于根本住不开,年轻人纷纷外出,如今潘孟于村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巢老人村。
在东平湖,还有一些村民的居住条件比潘孟于村还要窘迫。
今年75岁的黄兰银是东平县戴庙镇土山村人,他的船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被称为“水上漂”,也叫“随河船”。
“随河船”的历史有几百年之久。当年水浒英雄就生活在这片芦苇丛生、渔歌相闻的“水泊”里。“随河船”上的渔民常年在湖面上生产生活,尤其到了冬天,气温下降到零下十几度,还要在冰冷的湖水中打鱼,常年下来,很多老渔民都落下了病根。
一艘艘小小的“随河船”,就这样养育着一代代勤劳善良的渔家儿女,承载着他们全部的家当和希望,成为在东平湖上顽强生存的一个特殊群体。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赵伟
连日来,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的泰安代表团代表分组审议了《政府工作报告》。代表紧密联系所在部门、单位和行业实际,畅所欲言,直抒胸臆,对报告进行了认真审议。大家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详细]
大众网泰安2月8日讯(记者 田阳)“挑山工,挑山工,性实在,不谈空,一步一脚印,步步不踏空,有此一精神,何事不成功?”2月8日下午,伴随这童声童气的朗读声,大学生口述历史影像记录计划“泰山挑山工”首映沙龙会在泰安文友书店举行。 [详细]
近年来,山东泰安新业态旅游项目层出不穷,文化演艺、休闲度假、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温泉养生养老等新业态旅游做得有声有色,引游客纷至沓来[详细]
大众网讯 2月7日下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在参加省十二届人大六次会议泰安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振兴实体经济,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努力提高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