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薇
刘德华
2010年被人们称为“微博元年”,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到2011年春节,“微博打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3年之后的2014年,影视圈也意外进入“打拐元年”。今年,刘德华在江西拍《失孤》,一身农民工打扮,在火车站张贴寻人启事;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小孩》也在热拍,面色蜡黄的赵薇踏上找寻孩子的路;而5月31日率先登陆山东卫视的《宝贝儿回家》主演陶红(大陶红)更告诉本报记者:“这部戏让我哭到崩溃。”
打拐,这个并不商业的题材,凭什么成为影视大腕争先恐后追逐的对象?
影视大咖“打拐” 天王天后也是普通爹妈
《失孤》让刘德华首次挑战内地农民工,这对“跌倒都有范儿”的天王实属罕见;题材撞车的《亲爱的小孩》中,赵薇为演村妇剪发、面色蜡黄,与时尚杂志中光鲜亮丽的她判若两人;《宝贝儿回家》陶红天天哭,夜夜哭,拍一部戏身心俱疲。这些随便代言一个品牌,出席一个活动就收入不菲的偶像明星、实力派演员,为什么争先恐后去“打拐”呢?
已为人母的赵薇一语点破天机,她说:“看完剧本,我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好久没有看完剧本像看完片子一样感动,这个角色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难演到让我现在已经开始寝食难安。”微博上,赵薇推广慈善不遗余力,尤其在生养“小四月”后,她转发有关孩子安全的微博频率增多。首次挑战“失而复得的母亲”,她说剧本合心意到不忍问陈可辛要高片酬。而《宝贝儿回家》的女主角陶红也是走火入魔:“我一天要哭好几场戏,几乎是从头哭到尾。”直到杀青,她还没从“丢孩子”的阴影中走出来,“那段时间感觉很难受,经常情绪低落、胸闷。”
对此,有意筹备“打拐戏”的电影导演冯万里解释,除了题材来源真实事件,让明星在情感体验上很有冲击力之余,“悲情引发共鸣,加盟其中的演员、导演、编剧,大多数生活中都结婚生子,有了为人父母的社会责任感,迫使他们愿意接触这类会‘走火入魔’的亲情戏。”
现实比影视剧更冷峻 这是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跟孩子挂钩的影视作品,《爸爸去哪儿》天真俏皮,《宝贝儿回家》现实冷峻,孩子们或笑或哭,都让成年人萌动赤子之心,影视进入“打拐元年”,会不会跟这两年萌娃掀起的影视风潮相关?对此,《宝贝儿回家》的编剧陈智认为,是残酷冷峻的现实,让影视人关注“失孤家庭”的命运跌宕。
《失孤》导演彭三源也同意现实更冷峻的说法,为了写故事他四处采访,见过很多长大后寻亲的被拐儿童,也见过很多寻找被拐儿女的家长,甚至跟随过找到家的被拐儿童认亲,“而当你听到一个寻子26年未果的母亲半夜痛哭,或者丢了21年的儿子跟亲生父母抱在一起号啕时,你就知道这是一件非做不可的事情。”
眼泪攻势有市场吗 激活正能量才是重点
“灵感大多源于纪录片或真实故事,细节难免想象。”题材撞车,陈可辛声称压力会有,但每个导演都有从相同中找不同的能力,他就倾向把真相拍出来,“《亲爱的小孩》希望用拐卖的故事,带出社会不同层面的问题,内容不仅涉及父母找孩子,还有孩子找到后家庭感情选择的碰撞和冲突。” 听完导演们的阐述,看“打拐戏”或许准备纸巾必不可少。但记者不禁疑问,单凭眼泪攻势,就一定能攻克泛娱乐化的影视市场吗?对此,陈可辛解释,虽然电影故事悲剧压抑,但最终一定让观众找到情感出口,“这就如同生活中一样,每个人都面临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人的生命却不能尽于此就停止脚步。”《宝贝儿回家》编剧陈智也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这些作品在带出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为观众找到情感宣泄口,故事素材来自真人真事,但随着剧情发展,在陶红寻子的过程中,她也帮助其他家庭找到孩子,而现实情况也是同样,此时,观众的心结一个个被打开,我想众多大腕加盟也是借其影响力,吸引电影观众、电视剧观众关注失孤家庭,普及全民参与打拐的意识,激活社会正能量。”本报记者任奕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