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孔维飞
责任编辑:李泽
近年来,肥城市牢固树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生态至上、人民至上,依托“土地整治+”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融合互促、共进共赢的“绿色发展”新路径。特别是自列入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国家试点以来,肥城市更是把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乡村振兴摆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的突出位置,让当地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和绿色福利。截至目前,实施露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33个,治理面积6091亩;采煤塌陷地治理项目13个,治理面积6.7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33个,整治面积24.56万亩。
“土地整治+采煤塌陷地治理”“沉陷区”变成乡村振兴“聚宝盆”
肥城市矿产资源开发历史悠久,长期采矿形成了土地大面积塌陷,河道淤积,积水成涝等问题。为此肥城市委、市政府聚焦难题,围绕“土地整治+”做文章,修复生态“疤痕”。一是精准治理“一地一策”。遵循“先输水、再造田、强基建”的原则,不同塌陷区因地施策、分类治理。积水较多的,进行河道清淤、联通水面、开湖造景,畅活水系。对于变形地、无积水或积水较少的,采取削高垫低、土地平整、栽植防护林网等措施,配套加大交通、水利、林业设施修建力度,完成湖屯、石横等镇街塌陷地治理5.72万亩,构筑了“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农业发展新格局。二是对上争取“用好红利”。盯紧政策红利,强化跑上联上。围绕中央、省生态环境资金补偿政策,聚合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多部门力量,在科学策划包装好项目的基础上,加强与省能源厅、省自然资源厅等部门的沟通汇报,反映好突出问题,争取上级资金倾斜支持。经共同努力,累计争取到省级以上治理资金2.06亿元,其中省级采煤塌陷地治理专项资金1.02亿元,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工程专项治理资金1.04亿元,为治理工作开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三是产业植入“为民谋福”。从“生态疮痍”到“发展样板”。原来“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湖屯镇北张庄村,在采煤塌陷地治理后,采取“支部+合作社”模式,因地制宜发展了“藕虾混养”生态立体种养特色产业。据悉,藕虾综合种养面积达200亩,每亩荷塘可收获小龙虾400余斤、莲藕4000余斤,每亩利润达6000元,村集体增收10万元,同时带动100余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土地整治+矿山生态修复” “废矿山”变成绿色发展“摇钱树”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因不规范开山采石致使部分山体遭受破坏。自黄河国家战略实施以来,肥城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综合施策修复受损山体。一是规划引领,下足调查研究“基本功”。为合理有序推进破损山体的修复工作,2022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历史遗留矿山核查,摸清了底数,编制了《肥城市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总体方案》。全市33处历史遗留矿山均被纳入到方案中,科学制定了2022-2025年修复计划。截至目前,肥城市“三区两线”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已全部完成整治,复绿山体6091.35亩;二是创新模式,探索生态修复“最优解”。在实施危岩体卸载、废弃渣石堆削高填低、垒砌挡渣墙、栽植林网等治理措施的基础上,对符合耕地后备资源条件的破损山体,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周边土地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一并纳入项目治理范围,采取续坡重建、客土回填、栽培植被等工程措施治理,确保整治效益最大化。桃园镇顾庄村,将多年废弃的采石坑同周边的残次林地、坡地、废弃地等一并纳入整治范围,将整治后的新增耕地流转承包给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发展油菜花种植基地220亩和高效藕池15亩,村集体每年可增收13.2万元;三是常态长效,用好宣传引导“放大器”。多措并举开展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政策宣传,增强干部、群众、砂石矿山企业对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镇街、村级组织以及矿山企业的积极性,落实好“边开采、边治理”义务。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山体生态修复,注重“源头防控”,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推动山体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取得长远成效。
“土地整治+全域综合治理” “旧山村”变成“网红打卡地”
为充分发挥土地整治作用,有效解决乡村振兴工作中遇到的资源、资金等难题,肥城市积极探索“土地整治+全域综合治理”模式,破解难点堵点。一是高位推动,统筹运作。肥城市将土地整治工作纳入耕地保护范畴,高标准成立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及镇(街)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一盘棋”推动。工作推进中,由自然资源部门牵头执行联席会议制度,具体落实好试点选取、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实施等,做好难点化解。引入专家团队、专业机构全程参与,为全域土地综合治理“保驾护航”。二是“以点带面”,聚合资源。延伸土地整治链条,以土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载体,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整合耕地开垦费、土地收益、涉农资金及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运作,全面改善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及生态环境。被纳入国家级试点的孙伯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整治规模3.3万亩,划分为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农用地整治、建设用地整治等5大板块、16个子项目,计划新增耕地1050亩,复垦建设用地750亩,产出增减挂钩指标680亩,占补平衡指标370亩,可带来一定经济收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三是优势挖掘,打造亮点。土地综合整治过程中,肥城市立足乡村实际,通过盘活闲散土地资源、合理规划空间布局、科学植入适宜产业等举措,打造乡村振兴亮点工程。孙伯镇五埠村以红色康养为主题,以乡村旅游为主线,经过近2年治理,年均可接待游客50万余人次,旅游年收入960万元,“伙大门”旅游品牌享誉在外,成了名副其实的“网红打卡地”。
(通讯员 周光建)
初审编辑:孔维飞
责任编辑:李泽
日前,商务部公示全国第三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名单,泰安市成功入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等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详细]
8月8日,2023年泰安市“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东平县全民健身运动会登山比赛举行。[详细]
近日,2023年山东民营企业100强系列榜单发布会召开,会议发布了2023年山东民企100强、创新100强和吸纳就业100强等系列榜单。[详细]
近日,泰安市发放首批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认定书,此次发放的认定书是泰山区安寓·青山公寓、泰安福运达工程检测等2个项目,共计118套(间)住房,切实缓解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困难。[详细]
近日,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2023年山东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包括水治理、大气治理、碳减排等领域78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可供各类工业企业、基金及风险投资机构等参考使用,同时供行业部门优先支持使用。[详细]
总有人正少年,想与你同并肩!走,一起向泰山!2023第37届泰山登山比赛暨第28届全国全民健身登泰山徒步活动开始报名!奖金奖牌、主题T恤、首发吉祥物、特色文创、历届比赛影像展区即将揭晓,全新体验、创意周边,等你来打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