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汽车

质量仍是软肋 西方车企高管“吐槽”中国汽车

2014-05-06 10:16:00 作者:  来源:环球网
      原标题:质量仍是软肋 西方车企高管“吐槽”中国汽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品牌知名度的不断上升,如何海外市场突围,中国汽车如何才能摘掉“质地价廉”的帽子,最终赢得国外消费者的青睐,真正进入全球汽车行业“主流市场”?成为了中国汽车产业整体“求索”的问题。

      在2014年北京车展上,环球网也带着这些问题调查了一些西方主流车企的高管们,期望他们也能给我国的自主品牌转型升级发展“支支招”。在这次由环球网多语种报道团队进行的涉及数百位参观北京车展高管的调查中,结果显示,40%的高管选择质量作为中国汽车未来首要提升的关键因素。而值得注意的是,20%以上的车企高管认为创新性的设计是中国自主品牌目前缺乏的一大“短板”。

      雷诺车载音响设计总监阿伦 隆力认为,宝马和大众都是中国汽车厂商可以学习的优秀汽车厂商。他对环球网记者强调,在车体外形设计,汽车性能,高效性能等方面,宝马和大众都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而这些恰恰是中国自主品牌要想在海外能够立足的根本关键。

      奔驰产品市场部推广总监则表明安全是西方消费者考虑的首要目标,自主品牌应该从安全性上多下工夫。“安全系数是首要因素,其次才是车体整体质量,价格因素,最后才会考虑到车体的外形设计。”其选择安全性为第一要素的原因在于,汽车首先是作为一种交通工具存在,各国厂商应在保证质量至优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车体的外观和车内的舒适程度等次要因素。”

      克莱斯勒汽车集团内部设计与用户体验部主管Klaus Busse则着重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意义。在Busse看来,中国企业真正面临的问题是“他们只顾着追赶,却未想到去超越对手”。Busse先生继而补充道:“汽车设计的一个限制就是人们必须用已知的经验去设计未来的车型,这使得人们容易被教条所限制。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汽车企业,应当用于超越,另辟蹊径,尝试主动改变世界,而不是被世界所改变。并且,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挫折甚至失败,但千万不要仅仅因为一两次的失败经历就放弃对创新的追求。”

      而雷诺汽车外饰设计副总裁罗伟基(Anthony Lo)则对环球网记者表示,设计是品牌承载的载体,中国汽车应该将目光更多地放在这个方面。”如果方向清晰连贯,企业战略很容易被消费者理解,消费者也更加对我们有信心。”他如是说。

      美国Johnson Control公司产品创新部执行总监David Muyres表示称,中国汽车品牌仍有两方面进步空间:除了提升国产汽车的性能品质之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汽车品牌需要找到能够反映自身独特性的元素”。Muyres先生继而补充道:“众所周知,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但与之相比,中国汽车在设计理念与风格上却没有体现出如同中国文化那般的独特性。”

      JD Power展台的展商Chavles Mills 表示中国汽车虽然价格相对便宜,但质量不够好,认为中国汽车走向国际市场需要提高品质。而路虎的设计总监Phil Simmons则斩钉截铁地表示,汽车品牌和质量的提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积淀。“西方国家的汽车才是最棒的,毕竟我们的汽车生产已经有百年历史,我们重视用户体验和生产前期调查,所以在中国的销量才这样好。”

初审编辑:陶云江
责任编辑:李涛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