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11日,2014博鳌亚洲论坛在海南举行。围绕“改革、创新、可持续发展”三大关键词,来自全球政商学界的精英们展开多场头脑风暴,发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同时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指出可行方向。全球金融危机余威尚在,工业作为高端制造产业之一也广受波及。据统计,欧洲汽车市场持续疲软导致PSA、菲亚特、欧宝等汽车公司相继陷入运营困境,更多中小汽车公司则面临被收购和重组的局面。
“汽车产业不是没有出路,而是如何适应资源、环境、交通等外部约束要求。”在博鳌论坛《汽车“规模论”的隐忧与出路》分论坛上,集团董事长徐和谊如是表示。
唯“规模论”不适合现在的中国车企
相对于欧洲的汽车经济下行,中国汽车年销量首次跨越2000万则让汽车业看到了光明大道。很多业内人士乐观的认为,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
但与此同时,也有人提出了质疑,中国汽车公司会不会错估了多种因素,如环境、政策以及进出口贸易等等给中国汽车市场带来的影响,而盲目扩张中国本土生产规模,导致产能过剩。对此,北汽集团董事长徐和谊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汽车产业不是规模过度,而是规模化还远远不够。”
同世界前三的汽车公司相比,中国汽车企业仍有很大距离。仅从销量来看,2013年丰田卖出998万辆,通用971万辆,大众970万辆,而中国最大汽车企业上汽510万辆,相差近一半。北汽集团虽在2013年历史性的突破210万辆,追赶的路还很长。
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汽车企业有100多家,形成一定规模的只有20多家,而全球有影响的汽车企业不过十几家。
徐和谊认为,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按需扩大产业规模是发展的必经之路,汽车产业必须对一些不成规模的小型企业产生“挤出效应”,通过改制整合、优胜劣汰,形成大产业集团,使能力、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等得到综合提升。
结构性过剩≠规模过剩
在徐和谊看来,中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非规模过剩,而是结构性过剩。所谓结构性过剩,就是一部分力不强的中小型企业供过于求,而一部分品牌力较高的大企业则产能不足、供不应求。
据徐和谊介绍,北汽旗下北京现代的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139%,逼近了产能极限,北汽与韩国现代已在酝酿建设北京现代四厂,以满足市场需求。
“规模化发展是北汽接下来的主要方向,我们计划到2015年产销量要达到400万辆左右。”徐和谊表示。
国内宏观经济稳中求进,给汽车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想来是徐和谊底气更足的元素之一。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民生保障,收入分配改革及收入倍增计划,提升消费者可支配收入也将促进汽车购买力的提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着力扩大内需,促进投资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保持稳中求进总基调。而城镇化红利对汽车产业影响更为直接,历史经验表明,随着城镇化推进,汽车消费需求会呈现扩大态势,市场空间更为广阔。
当然,这也只是给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利好的信号,并不能成为盲目扩大产能的依据,关键仍然在于要规模与质量、效益同步发展。
事实上,从这种结构性过剩我们也看出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另一大问题——中国尚无自主品牌可与国际大型汽车集团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