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6日 星期日

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理财

网络金融让银行出一身冷汗

2014-05-04 08:06:00 作者:本报记者 赵鹏飞  来源:人民日报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银行业受到一定冲击,这引起了社会关注。该报告对互联网金融首次列出五大监管原则,坚持底线思维,促进其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支付技术的渐趋成熟,使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得以快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发展,使银行业受到一定冲击,这引起了社会关注。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专题探讨互联网金融,认为互联网金融有助于改善小微企业融资环境,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提高金融体系包容性,发展普惠金融。同时,该报告对互联网金融首次列出五大监管原则,坚持底线思维,促进其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

      技术进步催生大市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广泛使用,借助网络实现资金支付、融通和信息中介服务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

      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支付技术的渐趋成熟,使网络信贷、众筹融资、互联网支付以及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等得以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余额宝自去年6月份推出上线至今年3月底,已坐拥8100万用户,总规模达到5413亿元,跻身全球十大基金行列。

      互联网支付发展势头同样迅猛。截至2013年8月,在获得许可的250家第三方支付机构中,提供互联网支付服务的有97家。2013年,支付机构共处理互联网支付业务153.38亿笔,金额总计达到9.22万亿元。互联网支付业务的应用范围也从网上购物、缴费等传统领域,逐步渗透到基金理财、航空旅游、教育、保险、社区服务、医疗卫生等。

      “互联网金融在短短几年内发展如此之快,有其必然性。”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称,从外在原因来看,监管的缺失虽存弊端,但也给予了互联网企业一定的生存空间。从内在原因来看,中国互联网用户超过5亿人,用户基数多,客户基础大。因此,基于互联网的金融手段一经出现就获得了巨大的认同,得到了快速发展。

      倒逼银行业改革创新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业纷纷开始“触网”,积极应变。业内人士认为,商业银行具有长期累积的风险控制优势,如果能抓住大数据时代的机遇,利用网络技术提升小微企业融资及个人客户服务能力,将能较好地弥补自身短板,迎来发展新机遇。

      “从短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的冲击主要是集中在零售领域,特别是以中低端客户为主。所以银行要把准自己的方向,从自己的客户吸引系统、服务渠道等,主动地利用互联网来提高水平。”郭田勇认为。

      目前,各家商业银行都开始筹谋创新,推出更多受客户欢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之上的支付方式和经营方式正在成为银行业探索创新的方向。“银行正在加速搭建平台,发展互联网金融,借助虚拟经济助推实体经济蓬勃发展,特别是对中小企业提升经营能力提供了资金支持。”中信银行董事长常振明日前表示。

      央行的报告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五大积极意义:一是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二是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三是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四是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五是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监管应遵循五大原则

      “既然是一种金融行为,就要对其进行监管。”郭田勇指出,从产业发展内在规律来看,一个新兴行业在产生初期,大多发展快且风险较低。然而伴随快速发展及利润诱惑,从业务和机构上都开始变得鱼龙混杂,风险随之积聚。目前互联网金融领域已经显露出进入这个阶段的苗头。

      近期,诸如深圳P2P网贷平台旺旺贷“失联”、“宜信8亿元坏账难追回”等传闻不断发酵,投资者对于当前互联网投融资平台风险的担忧升级,各界对加强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呼吁和期待日益强烈。

      “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发展的观察期,需要处理好鼓励创新与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央行报告认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应坚持底线思维,促进其在可持续的轨道上健康发展。报告提出五大监管原则,即:互联网金融创新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从宏观调控和金融稳定、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等。

      专家表示,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五大原则,有助于规范和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稳步发展,加快构建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段立坤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