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李海霞
大众网记者 侯海燕 刘泽旭 泰安报道
主讲教师:泰安长城中学 高三地理备课组长 张敏
距离2025年高考仅剩100天,我将和同学们从以下3个方面分享地理学科的备考策略和方法,希望对同学们接下来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一、新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趋向;二、把握好三轮复习过程;三、复习备考的几点建议。
高考评价体系的基本内涵是“一核四层四翼”,这就决定了高考考查内容为:核心价值:人地协调观;学科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必备知识:包括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方法。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地理全国卷试题评析》中指出,地理命题的特点是:
一、突出课程思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1.关注现实问题,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2.展现时代新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聚焦思维品质,服务创新人才选拔培养。1.注重考查地理过程,着力培养探究能力。2.注重考查地理联系,着力培养逻辑思维。3.注重考查地理原理,着力培养创新思维。
三、深化考教衔接,引导教学回归教育本源。1. 遵循课程标准,体现融会贯通。2. 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以致用。
由此可见,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是新高考最大的特点。高考试题以实际具体区域为载体,情景化命题,命题突出“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由能力立意向素养立意转化。高考命题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高度综合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
同学们要想形成这些能力,需要把握好“三轮”复习过程。
1.第一轮复习:温故知新,夯实基础。(9月初~次年3月初)
一轮复习基本上是以单元、章节为体系,圈定基本考点和复习内容,落实“必备知识”的深度理解,确保领会和掌握,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综合应用程度不要求太高,但必须要进行知识重组。在此基础上自主整理知识结构,构建学科知识体系。要避免全面覆盖、面面俱到的简单重复,一定要突出重点和核心。经过一轮复习学生在头脑中沉淀一些常用的典型的学科模型,逐步感受学科研究中常用的思想方法。一轮复习侧重全面弄懂基本概念,透彻理解基本原理和规律。一轮复习的功能是“再现、纠偏、整合、深化、提升”,一轮复习的目标是确保基础过关。
2.第二轮复习:专题(模块)整合,提升能力。(3月初~4月底)
二轮复习,即专题复习阶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复习过程,既为第一轮拉网式复习作进一步的归纳梳理,同时也为第三轮复习作知识与技能的储备。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结构、功能、应用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维,提高应考能力。二轮复习的功能是“查补整合、提取灵活、提升能力”。二轮复习的目标是确保能力过关。
二轮复习以专题知识为主线,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形成立体的知识网络;以高频考点为重点,深化知识理解,着力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每个专题的复习力求做到“四化”: ①散乱知识系统化; ②通过变式、拓展、衍生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③通过拆分、化小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④已会问题规范化。学生在学习中要注意整合知识,突出知识结构;整合结构,突出提取顺畅;整合方法,突出方法灵活;整合问题,突出思路清晰;整合能力,突出关键能力。复习中强化专题限时训练,提高答卷速度;注重错题重做。
3.第三轮复习:封闭训练,查缺补漏。(5月初~6月初)
“封闭训练”包括综合考练和逐题过关。综合考练:4~5次,3天一次(2天考试,1天讲评),12-15天;逐题过关:是根据试卷结构或试题顺序,每1-2个主题选编一组题目进行过关训练,10天左右完成。 高考前10天或一周的“查缺补漏”:主要是进行“错题重做”和“真题再练”,中间有1-2次高水平试卷训练。不能简单“回归课本”,应该是“回归知识、方法、题型、问题体系”。平时复习过程中就应该建立和用好“错题本”,经常进行错题重做。
经过“三轮”复习,同学们的能力素养会有很大的提升,但在高考中还是会出现多种答题失分,归结其主要原因有:1.基础知识、基本原理掌握不扎实。2.审题过程不细致,材料信息提取不全,对题目设问解读不准确。3.解题思路不清晰,思维定式,硬套原理,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知识迁移能力不足。4.语言表述不规范,不使用地理语言答题,答题面窄,答题点少,并且没有形成完整的因果链。
基于以上原因,同学们在接下来的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构建知识网络,夯实基础:地理知识庞杂,但并非杂乱无章。我们要善于利用思维导图、表格等方式,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做到心中有图,脑中有网。学生可以对照教材目录,回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对不能熟练想起的部分,马上回归教材,复习夯实。此外,还要利用好零碎的小时间,比如:每天上放学的路上、吃饭时、洗涮时,都可以尝试回忆当天学习的内容,想不起来的内容重点复习,这样可以节省复习时间,提高复习效率。
2.重视地图运用,提升空间思维能力: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我们要熟练掌握各种地图的判读方法,并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地理问题,提升空间思维能力。读图时一定注意图名、图例、注记等要素,越关注细节越有助于准确提取信息,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3.关注时事热点,理论联系实际:地理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平时要多看新闻,关注时事热点,还要重点关注教材新增内容,比如:海-气相互作用、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尝试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问题,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4.精做高考真题,掌握命题规律:高考真题是最好的复习资料,我们要认真研究历年真题,分析命题规律,掌握答题技巧,提升应试能力。解题中“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思维路径是:快速阅读材料获取显性信息,仔细读设问,明确命题意图,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能力点,回归基本原理和生活经验,调动原有的答题模型,生成新的答题模型,再次精读材料挖掘隐性信息,最后做出解答。组织答案时要注意:使用地理语言,规范表述,答题面要宽,答题点要多,并且形成完整的因果链。
5.精准定位薄弱点:通过模拟考试和错题本统计高频失分点,针对薄弱点,先回归教材,复习夯实基础知识,再专题专练,通过大量的练习,训练解题思维,建立起解题模型,达到突破薄弱点的目的。
6.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是解答情境化命题的基础。情境化命题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题目变长了,整个试卷的文字量、阅读量变大了。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平时有必要通过限时阅读等方式进行练习,提高阅读速度。命题者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还会故意设置一些干扰信息。在平时复习备考中要养成“边读边勾画圈点”的习惯,把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和关键词标记出来,这样在反复读题时能起到提示作用,节省解题时间。
7.提高知识整合能力:如今的情境化命题,创设的情境越来越“大”——体现学科大概念或者涵盖多学科知识的情境越来越多。这就需要学生跳出碎片化的知识学习,学会融会贯通,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观念,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思想和方法来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8.全面调整,积极迎考
(1)保证良好睡眠:避免熬夜,每日保证6-7小时睡眠,睡前用温水泡脚10分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助眠;睡前一定远离手机因为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会导致入睡困难。晚上休息好了,白天才能精力充沛,保证课堂学习效率。
(2)释放学习压力:每天适当运动缓解压力,晨起拉伸(扩胸运动+体侧屈);傍晚快走或慢跑,可以促进多巴胺分泌,缓解焦虑情绪。
(3)积极调整心态:模拟考试分数有波动属于正常,应该重点关注考试暴露出来的知识漏洞,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模考中暴露问题是好事,只要不断地查缺补漏,高考中的漏洞就会越来越少,树立起迎考的信心。
(4)沉着冷静考试:考试中遇到卡壳题立刻标记跳过,完成其他题目后回头再战,可以避免时间黑洞。如果手抖紧张,可以停笔3秒,握拳再张开,重复3次,深呼吸1次,反复几次直至冷静。
希望同学们如“哪吒”一样,以青春之名,怀揣无畏之心,勇于迎接挑战!预祝同学们高考顺利,马到成功!
初审编辑:李泽
责任编辑:李海霞
过去一年,我市扎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针对残障人士的多层次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残疾人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详细]
3月份,各类生产经营建设活动进入旺季,人流、车流、物流频繁,建筑施工、工矿企业、道路交通领域安全风险高。春季大风天气多,是各类火灾高发期,特别是农事用火、野外踏青活动易引发森林火灾。[详细]
过去一年,我市扎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大力推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针对残障人士的多层次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助残活动,残疾人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关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详细]
近日,“齐鲁粮油”中国行石家庄推介会暨2025鲁冀粮食产业发展合作洽谈会在石家庄拉开帷幕,“山东煎饼”区域公共品牌携代表品牌和创新产品组团亮相,与河北特色美食同台竞技,为鲁冀两地粮食产业合作注入新活力。[详细]
2月20日,泰安市商务局发布消费品以旧换新业务咨询电话。[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