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老实的“石头”归位——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法复位巧治耳石症

2024-07-17 14:07:00 来源: 大众网 作者: 刘岩

  近日,50多岁的王女士在女儿的陪同下来到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就诊,神经内一科副主任胡相华接诊了王女士。一进门,王女士就一脸痛苦地介绍自己的症状,说自己“站着是好人,躺下就是病人!”每到晚上躺下睡觉时,就出现眩晕,天旋地转感,严重时伴有恶心,呕吐。但是,白天起来后丝毫不耽误日常工作生活。

  王女士女儿介绍说,她们也曾到当地卫生院就诊过,吃药打针效果不明显。听闻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一科治疗“眩晕”效果很好,随即前来就诊。

为患者诊疗(刘岩 供图)

为患者诊疗(刘岩 供图)

  听了王女士的介绍,胡相华耐心安抚了她的不安情绪,立即给她进行了详细的体格检查,排除了脑内实质性病变,结合患者的描述和症状体征,考虑耳石症的可能性大,便为其进行“变位试验”,确诊为“耳石症”,考虑为左后半规管耳石。胡相华让王女士躺在床上,经过简单的手法复位后,她的症状很快减轻,整个过程只用了几分钟。王女士不禁感慨,“晕了好多天了,还以为我这个病再也好不了呢,没想到被你用手整几下就好了,真是厉害!”

  其实,王女士得的病并不怪,与她有类似经历的人还不少。耳石症”,医学上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那么,何谓“耳石”? 什么是“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什么是耳石症

  耳石症是一种相对于重力方向的头位变化所诱发的、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眩晕和特征性眼球震颤为表现的外周性前庭疾病。

  在人内耳有一器官,叫耳石器,主要功能是感觉直线加速度的刺激,引起位置的感觉而调节体位运动,耳石器内有二块胶状膜,上粘附有许多微小的耳石,就像一块布上镶缀很多钻石一样,用于调节胶状膜的运动。当一些因素导致耳石脱落下来,它就会沙尘一样漂浮在内耳之中,当其飘浮在某一特定的位置时,一旦出现体位的改变这些耳石就可能引起眩晕,这种眩晕持续时间约小于1分钟,天旋地转。但当头部固定后,眩晕即好转,这就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部分患者可能会主诉头晕、跌倒、头重脚轻、漂浮感、振动幻视等。

  耳石症的症状——“三字方针”

  第一字“短”当患者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位置时出现的短暂旋转性眩晕,一般不超过3-5分钟,大部分只有不到1分钟。

  第二字“动”头晕发作与头位变动有关,患者最多见的主诉是床上坐起、躺卧、床上左右翻身、屈身或仰视时出现眩晕,平躺不动或坐立不动时不发作。

  第三字“床”

  大部分患者天旋地转的头晕发作一般与床有关,在床上起床、躺下、躺下左转或右转时发作。

  耳石症的病因

  该病多见于中年患者,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或继发于下列疾病:

  1.耳石病发生于老年性退行性改变时,耳石膜脱落后进入半规管并沉积于此。

  2.外伤头颅外伤后或头部加速运动,可出现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3.耳部疾病中耳乳突感染如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外淋巴瘘、梅尼埃病缓解期等,均可导致耳石脱落。

  4.内耳供血不足因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之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

  耳石症的治疗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方法主要是耳石复位,不用吃药打针,也就是说通过手法复位将位于某一特定位置的耳石移走,使其无法引起眩晕。一旦出现“短、动、床”的临床特征,需要到医院进行临床诊断,影像学排除脑源性疾病,需在检查床上做几个“手法动作”来确诊,我们称之为“变位试验”。

  常见的变位试验包括针对垂直半规管的Dix-Hallpike test和针对水平半规管的Roll test。变位试验如考虑为耳石症,需要进行手法复位治疗。常见的复位手法有Epley法与Semont法、Barbecue法与Gufoni法。

  泰安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针对耳石症手法治疗经验丰富,患者从确诊到治疗仅需要5-10分钟,为广大耳石症患者解决了疾病痛苦。

  以上就是耳朵里的一颗石头引发的眩晕病症。如果您有因体位变化引起的短暂的“天旋地转的、地动山摇的、摇摆不定的、晃晃悠悠的、云山雾罩的、神魂颠倒的”状况,请及时来院就诊。

(通讯员 刘岩)

初审编辑:张欣

责任编辑:李泽

推荐阅读
联系
我们
  • 微信公众平台

  • 新浪微博

  • 海报新闻

频道联系人:栾老师

商业、内容合作:0538-6610567

投稿邮箱 :taiandzwww@163.com 合作邮箱:33620666@qq.com

微博:大众网·泰安 微信号:taiandzwww

地址:泰安市泰山区东岳大街460号7楼大众网 邮编:2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