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38-8582000

通讯员qq群:40376627

大众报业集团主办

首页 > 2015专题 > 中国天翼4G新闻播报平台 > 天翼文苑

“疼痛”是对生命与生活的致敬

2015-11-07 13:35:00 作者:  来源:

      年青时,读加缪的《局外人》,为默尔索的冷漠震惊:“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居然天真地认为,这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现象。渐渐地有了判断力、鉴别力才发现,冷漠其实与制度无关,这是人性中必然的弱点和缺陷——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总有冷漠的人存在。我们感觉到生命和生活中的冷漠,其本质是我们内心有深深的疼痛。疼痛让我们与世界联系起来了,疼痛让我们与人生联系起来了。疼痛给了我们对于生活的最丰富的触觉,给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最敏锐的体验。有时,我就在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没有了疼痛感,身体的疼痛感和心灵的疼痛感,那么,我们还找得到生命的意义吗?还会有生活的存在感吗?

      读姚瑶的诗集《疼痛》,我感觉疼痛之于生命,之于人生的意义与重要性。这是一部纯粹的诗集,全集一百首,连序和跋都是由诗构成,分成四个板块,即“在医院”、“请把暖带走吧”、“致故乡书”、“闲聊中”,抒发的是诗人对于人生的感觉与体验。文学就是对人生进行表达的。我在一篇论文中曾说,作家就是生命的表达者或者表达生命的感觉,文学的真理就是作家个人对时代、对生命与生活的悲悯与关怀,批判与沉思。姚瑶的诗集表达的,就是诗人对于生命与生活的疼痛感。疼痛是诗人贯穿始终的生命体验和感觉。作为有意识的、有情怀的、有知觉的生命,每个人都会有疼痛感,哪怕就像默尔索那样的人,也在对存在的感知中获得某种程度上的疼痛感。重要的不在于疼痛——疼痛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生命体验——而在于为什么疼痛,在于疼痛的深度与广度。很多时候,我们的疼痛都局限于我们自身的生命中,或者只为自身的生命反映而生出疼痛感,比如爱情到来时的疼痛感,孩子出生而生出的疼痛感,亲人离别或相聚时的疼痛感……这些疼痛感,是整个一生都挥之不去的,形成和建构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最初的也是最根本的信仰与状态。我们不能说这种疼痛感没有意义,而是说这种疼痛感存在某种局限性或者偏执——一个人,如果过于执着于个人或者小圈子的疼痛感,他很可能就会是一个私欲和私念都特别重的人,甚至是一个偏执狂。因此,一个正直而有良知的作家,他的疼痛就不能仅止是他个人的,是他狭隘的生活圈子中的,而应该与他的时代链接,他的疼痛的触须,应该广布于广大的生活和纷纭的人生中,在对疼痛的感知中,表达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悲悯与关怀。在姚瑶的诗集《疼痛》中,我深切地感受到诗人疼痛的触须感知到广大的生命与辽阔的生活时油然而生的那种颤栗、那种悲悯、那种惆怅、那种决绝。

      疼痛是属于诗人的,但疼痛也是属于生命和生活的!

      诗人的疼痛是从哪里开始的?是从那里生出来的?在序诗《给父亲的诗》中,诗人作了明确的回答:“我狠心地掀着泥土,狠心地埋下你/把最后的血缘,埋进泥土深处/也许这样,我才有思念的余地/初夏的风雨,摇晃着我,泪水/盈满我的眼眶,辛辣无比。我忍住/这摇晃的世界,忍着人间隐忍的疼。”父亲是诗人反复抒写的形象,尤其突出表达了父亲的死带给他的疼痛与挣扎。整部诗集似乎给人这样的感觉,诗人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所有疼痛,都是由于父亲的死所带来的,是由于父亲的死亡而生出来的。诗集《疼痛》,就是诗人为父亲所吟唱的一曲悲怆的挽歌。确实,诗人写出了那种父子连心的疼痛,写出了父亲的逝去而涌现的无限的悲凉和哀愁,表达了作为儿子对于父亲的真诚的爱戴与缅怀。但我觉得诗集的意义不在这里——对于父亲,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情感与表达,而在于父亲的意象,在于诗人通过父亲去世的书写和叙述所进行的那种隐喻性表达,或者,我表达得更直接和尖锐些,诗人通过父亲的死亡,获得了对于生命与生活的某种超越,感知到了死亡在生命中具有的某种重量和质地。

      《圣经·旧约》说:“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往遭丧的家去,强如往宴乐的家去,因为死是众人的结局,活人也必将这事放在心上。忧愁强如喜笑,因为面带愁容,必将使心喜乐。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乐之家。”在《疼痛》中,诗人通过对父亲死亡的表达,直接放大死亡的意义,赋予死亡一种符号性和仪式性,把纯粹属于私人情感的疼痛与生命存在的某种疼痛连结起来,与生活中的某种人生状态连结起来,让这种直逼心灵和骨髓的死亡意象,给读者一种情感上的震憾和灵魂上的共鸣。就是说,在《疼痛》中,诗人通过那些放大的死亡的符号和仪式,引导和激发读者与之一起在黑色的死亡中挣扎和感悟,从而实现对于死亡的超越。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很多时候,哲人们对死亡都充满恐惧,采取回避的态度。其实,死是对生命的一种完成和提升。《疼痛》给我这样的感觉,如果没有父亲的死,诗人对于生死是淡漠的、茫然的,没有留意于生,当然也就不会关注于死,至少没有专门地、执意地去感受和思考死亡。但父亲的离世,死亡的意义被突然放大开来了,成了诗人不得不直面的现实,成了一种突然而至的人生信仰和生活状态。他不但看见了父亲的死亡,也通过父亲的死亡看到了死亡与生命的那种紧密的链接,体验到了死亡在生命中的沉甸甸的份量和冷峻逼人的锋芒。“人死的日子胜过人生的日子”,死亡的哲学意义在《疼痛》中就这样获得和体现出来。我们说诗歌能够达到一种高的境界,就在于诗歌通过最纯粹的语言的形式,创造了其他形式不能达到的高度。海德格尔说:诗到语言为止。哲学家在这里强调的,其实就是诗歌所具有的超越性。

      我们还是从诗人对死亡的充满力度和质地的冷峻决绝的描述中去获得感动吧!“一定要送父亲回家。半夜/我背父亲下楼,父亲轻得像张纸/生怕磕伤父亲的胸口,我小心翼翼/轻声呼唤父亲,每下一层楼梯/告诉父亲:楼梯转角、出大门/注意别碰伤,悬着的双手、双脚/父亲再也看不见路了,任由我摆布/在那个微凉的下半夜,我的呼唤/越来越轻。”(《送父亲回家》)“父亲在墙上,挂着/对面就是他不争气的孩子/哗啦啦落下的白霜,父亲安然看着我/眼睛都不眨一下,微笑着/仿佛一下,天黑了/如多年前,在屋檐下磨刀的情景/一转眼,天就黑了/来得太突然,剧烈。”(《父亲的镰刀》)“埋葬父亲那天,天空下着雨/我埋下泥土,埋下瘦瘦的父亲/狠狠地埋下父亲的前世今生/我眼泪汹涌澎湃,我要用一生的泪水,洗去/父亲卑贱的、屈辱的、无望的/生命劫难。”(《父亲的泥土》)“小男孩再也不哭了,身上搭了白色的床单/家属由号哭到无声抽噎,沉入黑夜/我的眼泪也滴落到地板上,摔成几瓣/我的哭,是无声的,喉咙塞满了针/我惶恐,在这个夜晚特别措手不及//负一层就是太平间,距离就是楼层的距离/在楼层与楼层之间,比如从三楼到负一楼/或者从二楼到到负一楼,也就是几步之遥。”(《楼层之间》)“牵着影子行走,在一个下午/我看见蝉蜕之后的苍凉短暂一生/蝉的灵魂在漫游,整个夏天/我守候在自己修建的战场/自己与自己拉开战事,透过蝉翼/便窥见了前生。”(《透过蝉翼看见前生》)读着这些悲怆而悲悯的诗句,我们明确地感觉到,诗人在符号化和仪式化的死亡中的那种感悟和那种超越。在这里,诗人的疼痛源自于父亲,来自于父亲的死亡,但他的疼痛却与整个生命和生活连结着,这种疼痛是一个执着于生的孤独者的疼痛,是一个从死亡中走出来的梦呓者的疼痛,是一个饱含着悲怆情感和悲悯情怀的歌者的疼痛。疼痛表达的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敬畏与致敬。这种疼痛是诗人的,但也是我们大家的。

      有了疼痛感,我们才知道我们还活着,还存在着,才感觉到我们是有生命的生命!

      感谢上天,让我们知道疼痛!

初审编辑:
责任编辑:赵伟


相关阅读:


大众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大众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大众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大众网的各项 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 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大众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大众网书面授权。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大众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大众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 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30日内进行。

 

本网特稿

重磅专题

泰安新闻

论坛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