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大众网《名医大讲堂》栏目,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目前约有9千万糖尿病人,而且有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已将糖尿病列为三大疑难病之一,并把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 “联合国糖尿病日”, 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生活与糖尿病”。今天,我们邀请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唐先格教授做客大众网直播间,向我们广大网友讲解糖尿病的预防与治疗。 (2015-11-12 19:51:00)
|
[唐先格]: (2015-11-12 19:51:36)
|
[主持人]: 按照惯例,由我先向广大网友介绍一下唐教授。 唐先格,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山东省医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骨质疏松与骨矿盐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中西医结合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临床流行病分会委员。 1988年毕业于泰山医学院医疗系。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研究所进修学习一年,对内分泌及代谢疾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糖尿病、甲状腺疾病、垂体疾病、肾上腺疾病、内分泌性高血压等疾病的诊治。尤其在糖尿病的分型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卓有成效地开展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坏疽及糖尿病神经病变等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工作,应用药物及物理方法治疗糖尿病坏疽达国内先进水平。近年参编论著四部,发表文章近10篇。 唐教授,首先请您先向咱们网友介绍一下世界糖尿病防治日的来历。 |
[唐先格]: 联合国糖尿病日前身是世界糖尿病日(World Diabetes Day' WDD),由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于1991年共同发起的,其宗旨是引起全球对糖尿病的警觉和醒悟。2006年底联合国通过决议,从2007年起,将“世界糖尿病日”正式更名为“联合国糖尿病日”,将专家、学术行为上升为各国的政府行为,促使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减少糖尿病的危害。 (2015-11-12 20:03:08)
选定11月14日,是为纪念Frederick Banting诞辰,他与Charles Best一起于1922年在发现胰岛素(用于拯救糖尿病患者生命的疗法)方面发挥了作用。 |
[主持人]: 唐教授,我们了解了联合国糖尿病日的来历,接下来,给我们的网友介绍一下,我国糖尿病的发病情况 (2015-11-12 20:04:30)
|
[唐先格]: 2010年我国疾病监测地区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9.7%,据测算,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9000万。其中18-59岁劳动力人口糖尿病患病率为7.8%。而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晓率仅为36.1%。糖尿病是与生活方式最为密切的慢性病。促进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发挥着重要作用。 |
[主持人]: 谢谢唐教授,我们都知道“三高”,你能简单介绍一下糖尿病与“三高”的关系吗 |
[唐先格]: 糖尿病并发三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其中高血压是指循环系统内血压高于正常水平,通常指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症。通常患者的血压高于160/95毫米汞柱就可诊断为高血压。高血脂是指血中胆固醇或甘油三酯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 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因素,是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糖是指患者体内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于正常值,从而出现血糖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糖尿病的一大症状表现,也是糖尿病患者之所以需要把降糖当做日常首要任务的原因。 临床上很多高血压病人特别是肥胖型常伴有糖尿病,而糖尿病也较多的伴有高血压,因此将两者称之同源性疾病。高血压与糖尿病可能存在共同的遗传基因,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对具有升压作用的血管紧张素敏感;糖尿病易引起肾脏损害,肾脏受损害后可使血压升高。此外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增高,血粘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易引起高血压。 糖尿病伴随高血脂会造成肝脏分解代谢减慢,分解脂肪的脂酶活性减弱,易造成脂肪堆积,再加上自由基的作用,使血脂在动脉壁上沉着,从而造成动脉硬化,从而发生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会让患者发生猝死。 |
[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糖尿病人要控制饮食,但又容易进入误区,唐教授,接下来,请您向我们广大网友介绍一下糖尿病饮食有哪些误区? (2015-11-12 20:10:39)
|
[唐先格]: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饮食可能比“天”还大,因为饮食控制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病情的发展。因此,在糖尿病防治的“五驾马车”里,控制饮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但很多患者对糖尿病饮食有误解,以下是最有代表性的10个: 误区一:少吃主食。 不少患者认为,主食越少吃越好,甚至连续数年把主食控制在每餐仅吃半两到一两,这会造成两种后果:一是由于主食摄入不足,总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导致体内脂肪、蛋白质过量分解、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产生饥饿性酮症。二是控制了主食量,但对油脂、零食、肉蛋类食物不加控制,使每日总热量远远超标,且脂肪摄入过多,如此易并发高脂血症和心血管疾病,使饮食控制失败。其实,糖尿病饮食主要控制总热量与脂肪。而主食中含较多的复合碳水化合物,升血糖的速度相对较慢,应该保证吃够量。 误区二:不甜就能随便吃。 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糖尿病就该不吃甜的食物,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含糖,饥饿时可以用它们充饥,不需控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导致血糖升高。因此,这类食品可以用来改善单调的口味,提高生活乐趣,但必须计算进总热量。 误区三:吃多了加药就行。 一些患者感到饥饿时常忍不住吃多了,他们觉得,把原来的服药剂量加大就能把多吃的食物抵消。事实上,这样做不但使饮食控制形同虚设,而且在加重了胰岛负担的同时,增加了低血糖及药物毒副作用发生的可能,非常不利于病情的控制。 误区四:控制正餐,零食不限。 部分患者三餐控制比较理想,但由于饥饿或其他原因养成吃零食如花生、瓜子、休闲食品的习惯。其实这样也破坏了饮食控制。大多数零食均为含油脂量或热量较高的食品,任意食用会导致总热量超标。 误区五:荤油不能吃,植物油多吃没事。 尽管植物油中含有较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无论动物油、植物油,都是脂肪,都是高热量食物。如果不控制,就容易超过每日所规定的总热量。因此,植物油也不能随便吃。 误区六:只吃粗粮不吃细粮。 粗粮含有较多的膳食纤维,有降糖、降脂、通大便的功效,对身体有益。但如果吃太多的粗粮,就可能增加胃肠负担,影响营养素的吸收,长此以往会造成营养不良。因此,无论吃什么食品,都应当适度。 误区七:少吃一顿就省一顿药。 有些患者为了控制好血糖,自作主张少吃一顿饭,特别是早餐,认为能省一顿药。其实,吃药不仅是为了对抗饮食导致的高血糖,还为了降低体内代谢和其他升高血糖的激素所致的高血糖。并且,不按时吃饭也容易诱发餐前低血糖而发生危险。另外,少吃这一顿,必然下一顿饭量增大,进而导致血糖控制不稳定。因此,按时、规律地用药和吃饭很重要。 误区八:打上胰岛素就可以随便吃了。 有些患者因口服药控制血糖不佳而改用胰岛素治疗,认为有了胰岛素就“天下太平”,不需再费神控制饮食了。其实,胰岛素治疗的目的是为了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固定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因此,胰岛素治疗的同时不但需要配合营养治疗,而且非常必要。 误区九:用尿糖试纸评估食物。 有些患者为了监测所吃的食物尤其是甜味剂食品是否含糖,将食物溶液滴于尿糖试纸上,发现变色就非常恐惧,认为是高糖。其实只要是含糖(包括精制糖、多糖)的食物溶解后都会产生葡萄糖,而使试纸变色;无糖食品中只是没有蔗糖,其他形式的糖都会使试纸变色,但是它们不会使血糖上升太快或太高。这种做法只会让您徒增烦恼。 误区十:山楂等流传的降糖食疗方法都可以降糖,无须限制。 糖尿病饮食治疗的黄金法则告诉我们,所有饮食都要控制在总热量范围内。山楂对普通老年人有软化血管、抗凝的作用,但含有较高量的果糖,多吃可能影响血糖控制。食疗偏方中的食品如果热量过高或脂肪量过高,也会影响血糖。因此,应慎重选用。 |
[主持人]: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节目就要跟大家说再见,非常感谢唐教授百忙之中来到大众网,为我们网友讲解糖尿病。再见! |
[唐先格]: 再见 (2015-11-12 20:17: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