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曹儒峰
本报通讯员 李 娜
东平,全国第二、全省第一移民大县。上个世纪50年代,为保黄河安澜,国家兴建东平湖水库,24.5万群众成为移民,其中4.6万移民没有土地,长期挣扎在贫困线上。近两年,该县借助国家移民避险解困政策,整合各项资源,对贫困移民开展精准扶贫。仅2015年一年,脱贫人口就达到2.4万人。“我们的目标是:脱贫路上,不让一个移民群众掉队。”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对记者说。
让移民住得下住得好
新居即将落成,东平县州城街道王庄村的村民高学昌时不时地就进去看看。70岁的他对记者说:“这小楼真好看,建筑质量也好。没想到当了一辈子贫困户,我这把年纪了还能住上城里人的楼房,越想心里越高兴。”
王庄村是移民安置村,像这样的村庄在东平县有54个。2014年,东平县被列入全国移民避险解困试点县,借助国家移民避险解困政策,投资12亿元在4个乡镇新建7个移民社区。届时,无地移民将搬进整洁漂亮的新农村社区。
不仅住得下,还要住得好。社区按照高标准建设,规划有学校、超市、卫生室、行政服务中心、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同时,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城乡环卫一体化,不仅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文明习俗更是蔚然成风。
“山清水秀风光好,只见哥哥不见嫂”是东平县银山镇南堂子村十几年前贫困状况的真实写照。而如今,该村却成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省级旅游特色村,年平均收入达30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达2万元,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发生这种巨变的原因,是该县依托优势资源,将产业扶贫当作主要手段和治本之策。东平湖是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不仅拥有北方罕见的大型湖湾湿地,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蓄水湖。因此,该县很早便确立了“生态立县”的目标。赵德健表示:“保护生态和发展经济其实并不矛盾,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能让移民群众看着好风景,过着苦日子。”
让移民群众吃上致富饭
作为水浒文化发祥地,依托优美的山水景观,东平县近年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大对水陆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鼓励和帮助库区群众从事家庭宾馆、旅游餐饮、民俗展示等乡村旅游活动,让移民群众吃上旅游饭。仅依靠旅游业一项,去年一年贫困人口就减少了1.2万人。
除此之外,东平县将居住社区建设和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实施“两区共建”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保护生态、彰显特色、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不仅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让库区移民驶上致富快车道。
时值寒冬,东平县老湖镇西三村的特种动物养殖合作社生意却愈加红火。合作社负责人方绪全告诉记者,天气一入秋,皮毛的订单就多了起来。
这个合作社是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的,86个成员都是本村村民。养殖场占地60多亩,建有饲养棚1204间,年出栏水貂、狐狸、貉等特种动物10万多只,年产值达4670万元。
谈起特种动物的养殖技术,方绪全对记者说:“我们这些人文化都不高,能掌握这么复杂的养殖技术,还得感谢县里的帮助。”原来,合作社成立之初,他们对特种动物养殖也是一知半解。县劳动就业办得知这种情况后,专门为方绪全这样的养殖户举办了一期特种动物养殖技术培训班,解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东平湖库区移民避险解困工程刚刚启动,该县就制订了库区移民培训就业方案。根据每个镇村的主导产业和群众意愿,提高培训水平,创新培训方式。近年来,该县人社、农业、移民、畜牧、水产等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种植、养殖、家政服务、餐饮等技能培训480余期,培训移民达4.2万人次。其中的水产养殖、湖产品加工、渔家乐、农家乐等都是专门为库区移民量身定做,并且全部免费。
“引进好项目,发展好产业,当然是越多越好,但更重要的是对移民群众授之以渔。”赵德健对记者说:“只有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让移民群众有一技之长,才能从长远上解决一个家庭的贫困问题。”